基于关联理论的《非诚勿扰》节目拒绝语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拒绝语与关联理论 | 第15-24页 |
2.1 拒绝语概说 | 第15-20页 |
2.1.1 拒绝语定义 | 第15页 |
2.1.2 拒绝语的特点 | 第15页 |
2.1.3 拒绝语的类型 | 第15-20页 |
2.2 关联理论及运用 | 第20-24页 |
2.2.1 关联理论简述 | 第20-22页 |
2.2.2 关联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第22-24页 |
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非诚勿扰》拒绝语 | 第24-36页 |
3.1 从明示与推理角度分析《非诚勿扰》拒绝语 | 第24-29页 |
3.1.1 明示推理与顺利交际 | 第25-26页 |
3.1.2 推理失误与交际 | 第26-29页 |
3.2 从关联性的角度分析《非诚勿扰》拒绝语 | 第29-32页 |
3.2.1 最佳关联与顺利交际 | 第29-30页 |
3.2.2 关联失误与交际 | 第30-32页 |
3.3 从语境效果的角度分析《非诚勿扰》拒绝语 | 第32-36页 |
4 提升拒绝语表达理解效果的思考 | 第36-40页 |
4.1 提升拒绝语表达效果的思考 | 第36-37页 |
4.2 提升拒绝语理解效果的思考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A 《非诚勿扰》节目部分拒绝语语料 | 第44-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