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页 |
三、关于基础音乐教材的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学堂乐歌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1911—1919) | 第17-32页 |
第一节 教材产生与发展 | 第17-20页 |
一、教材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7-19页 |
二、教材编写的目的及音乐思想 | 第19页 |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 第19页 |
四、教材编写的形式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代表性教材 | 第20-23页 |
一、《(重编)学校唱歌三集》 | 第20-23页 |
第三节 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影响 | 第23-31页 |
一、沈心工的作品与影响 | 第23-26页 |
二、李叔同的作品与影响 | 第26-28页 |
三、曾志忞的作品与影响 | 第28-3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五四”运动时期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1919---1937) | 第32-54页 |
第一节教材的产生与发展 | 第32-34页 |
一、教材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32页 |
二、教材编写的目的及音乐思想 | 第32页 |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 第32-33页 |
四、教材编写的形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代表性教材歌曲内容分析 | 第34-47页 |
一、《小学音乐教材初集(低、中、高年级之部)》 | 第34-37页 |
二、《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 | 第37-47页 |
第三节 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影响 | 第47-53页 |
一、萧友梅的作品与影响 | 第47-49页 |
二、赵元任的作品与影响 | 第49-51页 |
三、黎锦晖的作品与影响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1937-1949) | 第54-67页 |
第一节 教材产生与发展 | 第54-57页 |
一、教材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54-55页 |
二、教材编写的目的及音乐思想 | 第55-56页 |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代表性教材 | 第57-59页 |
一、《初中模范唱歌教科书(第 1、2 册)》 | 第57-59页 |
第三节 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影响 | 第59-66页 |
一、黄自的作品与影响 | 第59-61页 |
二、聂耳的作品与影响 | 第61-62页 |
三、冼星海的作品与影响 | 第62-64页 |
四、新秧歌运动中的作品与影响 | 第64-6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对建国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影响及价值 | 第67-78页 |
第一节 教材框架对后期教材的影响 | 第67-70页 |
第二节 教材内容对后期教材的影响 | 第70-75页 |
一、内容题材选取的继承与延伸 | 第70-71页 |
二、对民国时期音乐欣赏内容的延续 | 第71-72页 |
三、对民国时期审美意识的继承与延伸 | 第72-75页 |
第三节 教材的指导思想对后期教材的影响 | 第75-77页 |
一、对后期教材的思想指引 | 第75-76页 |
二、指引后期音乐教材的编写要结合时代需求 | 第76-7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一)著作类 | 第82-83页 |
(二)论文类 | 第83-84页 |
(三)教材类 | 第84-85页 |
附录:文章中引用到的教材目录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