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缘起 | 第12-14页 |
二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图像"文化内涵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所见即所得"观念的谬误—图像背后隐含的权力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图像成为视觉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9-23页 |
第三节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取向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图文关系的发展脉络 | 第25-35页 |
第一节 中西方文论中的图文关系之思 | 第26-31页 |
一 西方文艺理论中的"图词之争" | 第26-27页 |
二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书画同源" | 第27-29页 |
三 宋元时期以后的"语图合体"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视觉文化浸润下的文学新变 | 第31-35页 |
一 文本的图像化 | 第31-33页 |
二 图像的文本化 | 第33-35页 |
三 文字与图像相互模仿的互文关系 | 第35页 |
第三章 图像化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文学内在层面 | 第36-38页 |
一 文学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 | 第36-37页 |
二 从以文字生产为主到以图像生产为主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作者层面 | 第38-40页 |
一 作者主动推动文学走向转型 | 第38-39页 |
二 从时间生产到空间生产的转变 | 第39页 |
三 作者为了利益,主动投身影视化创作 | 第39-40页 |
四 生活在读图时代的作者本身也受到图像的侵袭 | 第40页 |
第三节 受众层面 | 第40-43页 |
一 文学消费表象化 | 第41页 |
二 文学消费欲望化 | 第41-42页 |
三 受众对文学的内容要求退居次要地位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文学图像化生产的文化批判 | 第43-48页 |
第一节 价值层面 | 第43-45页 |
一 拓展了文学的领域边界,推动了文学在当代社会的转型 | 第43-44页 |
二 消解了精英阶层的话语霸权,丰富了普罗大众的文化生活 | 第44-45页 |
三 为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 第45页 |
第二节 困境层面 | 第45-48页 |
一 人们感官的敏感程度在逐渐降低 | 第45-46页 |
二 剥夺了受众对文学诗意性的审美体验 | 第46页 |
三 使受众落入虚幻的审美幻境中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