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緒論 | 第9-15页 |
1.1 選題綠起 | 第9-11页 |
1.2 研究現狀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5-19页 |
1.1 李楨生平及其著述 | 第15页 |
1.2 成書过程 | 第15-16页 |
1.3 逸字、逸文 | 第16-19页 |
第2章 《<說文逸字>辨證》的體例及其研究方法 | 第19-29页 |
2.1 《<說文逸字>辨證》的體例 | 第19-22页 |
2.1.1 《<說文逸字>辨证》的编排體例 | 第19-20页 |
2.1.2 《<說文逸字>辨证》的說解體例 | 第20-22页 |
2.2 李桢判定鄭珍所收字為非逸字的方法 | 第22-27页 |
2.2.1 内证法 | 第22-24页 |
2.2.2 外证法 | 第24-26页 |
2.2.3 反证法 | 第26-27页 |
2.3 《<說文逸字>辨证》中辩证逸字分類 | 第27-29页 |
第3章 李楨《<說文逸字>辨證》的研究內容 | 第29-67页 |
3.1 研究《說文》體例,判定鄭書所收字為非逸字 | 第29-38页 |
3.1.1 以《說文》編排體例判定鄭書所收宁為非逸字 | 第29-31页 |
3.1.2 重文散見於说解中,不復小篆 | 第31-34页 |
3.1.3 無部可附之字,許皆不收 | 第34-37页 |
3.1.4 小篆所無之字,雖切於用,不需闌入說解 | 第37页 |
3.1.5 某正篆的古文字形與另一正篆字形相同,不復出篆 | 第37-38页 |
3.2 鄭珍誤以其他字書、韻書之宁(《字林》、《字書》、《韻集》)之字為逸字 | 第38-44页 |
3.2.1 以《字林》所收字為逸字 | 第39-41页 |
3.2.2 以《字書》所收字為逸字 | 第41-43页 |
3.2.3 以《韻集》所收字為逸字 | 第43-44页 |
3.3 鄭珍誤以《說文》所收字的鴻誤字為逸字 | 第44-49页 |
3.4 鄭珍誤以俗字為逸字 | 第49-57页 |
3.4.1 鄭珍誤以隸書為逸字 | 第50-55页 |
3.4.2 鄭珍誤以後起字為逸字 | 第55-56页 |
3.4.3 鄭珍誤以隸書譌字為逸字 | 第56-57页 |
3.5 鄭珍所收王莽所省易字非逸字 | 第57-58页 |
3.6 鄭珍自行類推臆度,誤以後起分化字為逸字 | 第58-60页 |
3.7 黎本《玉篇》所收之字、所引諸經訓解語中未引《說文》,故為非逸字 | 第60-61页 |
3.8 李氏據錢大昕之“連上篆字為句”判定鄭書所收字為非逸字 | 第61-67页 |
3.8.1 連上篆字為句概述 | 第61-64页 |
3.8.2 李氏之“承上篆字為句” | 第64-67页 |
第4章 《<說文逸字>辨證》的成就與局限性 | 第67-81页 |
4.1 《<說文逸字>辨證》的成就 | 第67-74页 |
4.1.1 博采眾人、廣泛引用文獻资料 | 第67-68页 |
4.1.2 辨證條理清晰、脈絡清楚 | 第68-71页 |
4.1.3 糾正《說文逸字》中對某些逸字字義的錯誤說解 | 第71-72页 |
4.1.4 糾正鄭珍《說文逸字》引文錯誤 | 第72-74页 |
4.1.5 對於許氏《說文》條例有所發明,有利於《說文》研究 | 第74页 |
4.1.6 考辨逸字,有利於《說文》及共逸字的研究 | 第74页 |
4.2 《<說文逸字>辨證》的局限性 | 第74-81页 |
4.2.1 個別逸字辨證證據不確鑿,結論武斷 | 第74-76页 |
4.2.2 對鄭氏所收某些逸字字義的說解有誤 | 第76-77页 |
4.2.3 認為一些鄭氏所收字非逸字,但未進行辨證 | 第77页 |
4.2.4 李氏某些引文有誤 | 第77-78页 |
4.2.5 李氏非逸字判定有誤 | 第78-79页 |
4.2.6 李桢誤以《玄應音義》中“古文”為衛宏《古文官書》 | 第79-81页 |
結语 | 第81-83页 |
參考文獻 | 第83-87页 |
致謝 | 第87-89页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