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页 |
六、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标点符号概说 | 第13-20页 |
一、标点符号的定义 | 第13-15页 |
二、标点符号的功能 | 第15-17页 |
(一)表示停顿 | 第15页 |
(二)表示某种语气 | 第15-16页 |
(三)表示某些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 第16-17页 |
三、标点符号的形式和位置 | 第17-18页 |
(一)点号的形式和位置 | 第17页 |
(二)标号的形式和位置 | 第17-18页 |
四、标点符号的灵活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新、旧版《用法》的对比 | 第20-37页 |
一、新版《用法》的修改 | 第20-31页 |
(一)标点符号种类的修改 | 第20页 |
(二)标点符号基本用法的修改 | 第20-29页 |
(三)标点符号位置的修改 | 第29-30页 |
(四)其他重要的修改 | 第30-31页 |
二、对新版《用法》的一些思考 | 第31-35页 |
(一)对标点符号种类的思考 | 第31-33页 |
(二)对标点符号基本用法数量的思考 | 第33页 |
(三)对文中某些用词的思考 | 第33-34页 |
(四)对基本用法和补充规则的思考 | 第34-35页 |
(五)对文中标点应用的思考 | 第35页 |
三、新版《用法》对对外标点符号教学的意义 | 第35-37页 |
(一)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 | 第36页 |
(二)为标点符号知识的教学提供依据 | 第36页 |
(三)为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编写提供依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关于构建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设想 | 第37-57页 |
一、对《博雅汉语》中标点符号使用情况的考察及思考 | 第37-48页 |
(一)对标点符号种类的考察 | 第37-38页 |
(二)对标点符号具体用法的考察 | 第38-47页 |
(三)对考察结果的思考 | 第47-48页 |
二、对留学生写作材料中标点符号使用情况的考察及思考 | 第48-51页 |
(一)对本校留学生写作材料的考察及思考 | 第48-50页 |
(二)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考察及思考 | 第50-51页 |
三、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构建 | 第51-57页 |
(一)标点符号教学顺序 | 第51-56页 |
(二)对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说明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建议 | 第57-61页 |
一、前人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建议 | 第57-58页 |
(一)对教学大纲的建议 | 第57页 |
(二)对教材的建议 | 第57页 |
(三)对教师的建议 | 第57-58页 |
(四)其他方面的建议 | 第58页 |
二、本文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建议 | 第58-61页 |
(一)教学因素多重化 | 第58-59页 |
(二)教师知识素养国别化 | 第59页 |
(三)教学课型双重化 | 第59页 |
(四)教学有度 | 第59-60页 |
(五)标点规则实施具体化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