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14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内涵与现状 | 第17-29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内涵界定 | 第17-19页 |
·基础教育资源的内涵 | 第17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 第17-18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现状 | 第19-28页 |
·我国区域基础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均等化的现状 | 第19-22页 |
·我国区域基础教育物质资源配置均等化的现状 | 第22-26页 |
·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金资源配置均等化的现状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统计检验 | 第29-38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宏观经济 | 第29页 |
·教育政策 | 第29-30页 |
·社会需求 | 第30-31页 |
·教育制度 | 第31-32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第32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影响因素的统计检验 | 第32-37页 |
·统计检验的基本思路和测量设计 | 第32-33页 |
·影响因素对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作用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机理 | 第38-46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经济学分析 | 第38-40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机理的框架模型 | 第40-42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启动机理 | 第42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联动机理 | 第42-44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制动机理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指数测量 | 第46-63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指数的内涵与类型 | 第46-47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指数测量的内涵与功能 | 第47-48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指数测量模型 | 第48-53页 |
·均等化指数测量的基本思路 | 第48-49页 |
·指标体系设计 | 第49-50页 |
·方法与数据 | 第50-53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指数测量实证 | 第53-62页 |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与效率评价 | 第53-57页 |
·均等化指数测量 | 第57-61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实现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对策 | 第63-68页 |
·加强国家总体调控以降低地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63-64页 |
·加强高级人才流动以降低就业需求的影响 | 第64页 |
·加强基础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优化 | 第64-65页 |
·降低基于效率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非均等化水平 | 第65-66页 |
·强调差异均等化基础上的重点优化 | 第66-67页 |
·实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的预测预警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