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引言 | 第9-17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一)政策导向 | 第9页 | 
| (二)经济发展的诉求 | 第9-10页 | 
| (三)基于个人研究兴趣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第11-12页 | 
| (二)高等职业教育 | 第12页 | 
| (三)中高职衔接 | 第12页 | 
| (四)课程体系 | 第12-13页 | 
| (五)技能型人才 | 第13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二)国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六、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17-19页 | 
|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17页 | 
|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 第17-18页 | 
|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符合高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要求 | 第18-19页 | 
| 第三章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 一、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 (二)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21-25页 | 
| 二、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 | 第25页 | 
| (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 第25-26页 | 
| (三)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 第26页 | 
| (四)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 | 第26-27页 | 
| (五)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 第27页 | 
| 三、影响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因探析 | 第27-30页 | 
| (一)政府层面:缺乏顶层设计 | 第27-28页 | 
| (二)学校层面:缺乏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行动能力 | 第28-30页 | 
| 第四章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30-34页 | 
| 一、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依据 | 第30页 | 
| 二、工作任务分层是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的核心 | 第30-31页 | 
| 三、职业能力分级是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重点 | 第31页 | 
| 四、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参考 | 第31-34页 | 
| (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内涵 | 第31-32页 | 
| (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特征 | 第32-33页 | 
|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借鉴 | 第33-34页 | 
| 第五章推进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策略 | 第34-39页 | 
| 一、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第34-35页 | 
| (一)政府部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第34页 | 
| (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 第34页 | 
| (三)职业院校要明晰人才培养的层次 | 第34-35页 | 
| 二、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 第35-36页 | 
| (一)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 | 第35页 | 
| (二)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主体作用 | 第35页 | 
| (三)职业院校与教师的密切配合 | 第35-36页 | 
| 三、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 第36-37页 | 
| (一)政府部门要做好教材建设统筹工作 | 第36页 | 
| (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 | 第36页 | 
| (三)职业院校发挥编写教材的主体作用 | 第36-37页 | 
| 四、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第37-38页 | 
| (一)政府部门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第37页 | 
| (二)行业企业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第37页 | 
| (三)职业院校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 | 第37-38页 | 
| 五、改革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 | 第38-39页 | 
| (一)政府部门改革原有招生考试制度 | 第38页 | 
| (二)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知识+技能”考核方式 | 第38-39页 | 
|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39页 | 
| 二、研究反思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附录 | 第44-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