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一)职业指导 | 第9-10页 |
| (二)职业指导课 | 第10页 |
| (三)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 第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一)我国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一)文献法 | 第18页 |
| (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 第18-19页 |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 (四)统计分析法 | 第19页 |
| 第二章 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 一、人职匹配理论 | 第19-22页 |
| (一)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 | 第19-20页 |
| (二)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理论 | 第20-22页 |
|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 (一)萨帕 (Donald E. 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二)金兹伯格(Eli Ginzberg)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第23-24页 |
| 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辽宁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 | 第25-39页 |
| 一、调研的实施过程 | 第25-27页 |
| (一)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5页 |
| (二)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25-26页 |
| (三)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 | 第26-27页 |
| 二、访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一)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 | 第27-30页 |
| (二)职业指导课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 (三)职业指导课程效果评价 | 第31-33页 |
| 三、辽宁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进展 | 第33-35页 |
| (一)职业指导课程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 第34页 |
| (二)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日趋丰富 | 第34页 |
| (三)职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形式日益多样化 | 第34-35页 |
| (四)初步建成了一支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 第35页 |
| 四、辽宁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 (一)职业指导课程定位不清 | 第35-36页 |
| (二)职业指导课程管理不到位 | 第36页 |
| (三)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 第36-37页 |
| (四)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 第37-38页 |
| (五)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不丰富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国外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先进经验的借鉴 | 第39-43页 |
| 一、先进的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理念 | 第39-40页 |
| 二、丰富而实用的课程内容 | 第40-41页 |
| 三、全程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 第41-42页 |
| 四、专门且专业的师资队伍 | 第42页 |
| 五、完善的课程服务系统 | 第42-43页 |
| (一)独立的职业指导机构 | 第42-43页 |
| (二)就业信息网络化 | 第43页 |
| 第五章 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改革措施 | 第43-50页 |
| 一、完善职业指导相关政策 | 第44页 |
| 二、建立全面的课程管理体系 | 第44-45页 |
| 三、树立正确的新的职业指导课程理念 | 第45-46页 |
| 四、课程内容要科学、全面,确保全方位的指导 | 第46-47页 |
| 五、采用更多样化、实践化的开展途径 | 第47-48页 |
| 六、优化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结构 | 第48-50页 |
|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 第48-49页 |
| (二)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结构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重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51-55页 |
| 附录A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管理部门) | 第55-56页 |
| 附录B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问卷 (教师) | 第56-59页 |
| 附录C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问卷 (学生)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