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碱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 菜籽饼粕的营养特点 | 第14-15页 |
2 菜籽饼粕的饲用现状 | 第15-16页 |
3 芥子碱的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芥子碱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17页 |
·电化学法 | 第17页 |
·光谱法 | 第17-18页 |
·荧光扫描法 | 第18页 |
·相滴定法 | 第18页 |
·雷氏盐沉淀法 | 第18-19页 |
·提取方法 | 第19-20页 |
·毒性研究 | 第20-21页 |
·抗雄激素活性 | 第20页 |
·急性毒性 | 第20页 |
·抗营养效应 | 第20-21页 |
·芥子碱的脱除方法研究 | 第21-22页 |
·芥子碱降解机理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4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 第24-26页 |
·芥子碱降解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25页 |
·降解菌株降解酶的确立 | 第25页 |
·降解酶酶活的优化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芥子碱降解菌的筛选及菌株鉴定 | 第26-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材料 | 第26-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0页 |
·菌株初筛 | 第28页 |
·总酚及芥子碱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菌株形态观察 | 第29页 |
·菌株18SrDNA鉴定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菌株初筛 | 第30-31页 |
·菌株复筛 | 第31-33页 |
·菌株鉴定 | 第33-36页 |
·形态观察 | 第33页 |
·18SrDNA分析 | 第33-36页 |
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芥子碱降解酶的确立 | 第37-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菌株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底物 | 第38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发酵液酶活测定 | 第39-40页 |
·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制备 | 第40页 |
·UPLC法检测酶解液 | 第40-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发酵液酶活测定 | 第42页 |
·UPLC测定芥子碱含量方法学考察 | 第42-45页 |
·菜粕芥子碱酶解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多酚氧化酶酶解芥子碱结果及液相图谱分析 | 第45-46页 |
·β-葡萄糖苷酶酶解芥子碱结果分析 | 第46页 |
·酶解及降解的芥子碱结果与液相图谱分析 | 第46-48页 |
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多酚氧化酶酶解芥子碱条件优化 | 第49-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材料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1页 |
·工艺优化设计 | 第49-51页 |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酶液添加量对芥子碱降解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pH值对芥子碱降解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酶解温度对芥子碱降解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酶解时间对芥子碱降解率的影响 | 第54页 |
·Box-Behnken实验 | 第54-59页 |
·模型的建立及其显著性检验 | 第55-56页 |
·响应面分析与变化 | 第56-59页 |
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酿酒酵母产酶条件优化 | 第60-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材料 | 第60-61页 |
·菌株 | 第60页 |
·培养基 | 第60页 |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方法 | 第61-63页 |
·粗酶液的制取 | 第61页 |
·酶活测定 | 第61页 |
·产酶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61-62页 |
·产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第62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4页 |
·产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63-68页 |
·菜粕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64-65页 |
·氮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66-67页 |
·碳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67-68页 |
·微量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 第68页 |
·产酶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8-72页 |
·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68-69页 |
·摇床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69-70页 |
·培养基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70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70-71页 |
·pH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71-72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72-74页 |
3 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1 结论 | 第76-77页 |
2 创新点 | 第77页 |
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