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分类 | 第15-19页 |
·基于 FBG 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第16-17页 |
·基于光纤后向散射的分布式传感技术 | 第17-19页 |
·基于干涉原理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第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于干涉效应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理论研究 | 第25-37页 |
·光纤干涉仪常见类型 | 第25-26页 |
·迈克尔逊(Michelson)光纤干涉仪 | 第25页 |
·萨格纳克(Sagnac)光纤干涉仪 | 第25-26页 |
·马赫-曾德(Mach-Zehnder)光纤干涉仪 | 第26页 |
·基于 Mach-Zehnder 结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调制原理 | 第26-32页 |
·传感光纤的光弹效应 | 第26-31页 |
·Mach-Zehnder 干涉仪的相位调制机理 | 第31-32页 |
·双向 Mach-Zehnder 干涉仪的定位原理 | 第32-36页 |
·光环路定位技术 | 第32-33页 |
·时间差的测量方法 | 第33-35页 |
·误差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 LabVIEW 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37-47页 |
·LabVIEW 概述 | 第37-38页 |
·基于 LabVIEW 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相位调制仿真 | 第38-42页 |
·扰动信号的模拟 | 第38-39页 |
·相位调制仿真 | 第39-40页 |
·相位调制仿真结果 | 第40-42页 |
·基于 LabVIEW 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定位仿真 | 第42-46页 |
·两路相向传输信号的生成 | 第42-43页 |
·两路信号的互相关函数 | 第43页 |
·求时间差值 | 第43-44页 |
·定位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56页 |
·数据采集卡及系统采集模块介绍 | 第47-48页 |
·数据采集卡原理及结构功能 | 第47-48页 |
·采集卡特性及其技术指标 | 第48页 |
·基于 LabVIEW 的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设计 | 第48-54页 |
·数据采集 | 第48-50页 |
·波形显示 | 第50-51页 |
·信号处理 | 第51-53页 |
·数据存储 | 第53-54页 |
·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界面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 Mach-Zehnder 结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6-74页 |
·基于 Mach-Zehnder 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设计 | 第56-57页 |
·基于 Mach-Zehnder 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结构 | 第56页 |
·基于 Mach-Zehnder 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工作原理 | 第56-57页 |
·基于 OptiSystem 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仿真研究 | 第57-62页 |
·光通讯系统模拟软件 OptiSystem | 第57页 |
·模拟扰动事件 | 第57页 |
·仿真系统构建 | 第57-58页 |
·OptiSystem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系统检测距离与光源强度关系 | 第60-61页 |
·系统随机噪声影响 | 第61-62页 |
·实验系统光路的搭建及器件的选用 | 第62-66页 |
·光源 | 第62页 |
·传感光纤 | 第62-63页 |
·光纤耦合器 | 第63-64页 |
·光电探测模块 | 第64-66页 |
·基于 Mach-Zehnder 结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扰动检测与定位实验 | 第66-73页 |
·扰动识别特性研究 | 第66-69页 |
·振动检测实验 | 第69-71页 |
·扰动定位实验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分布式光缆检测系统应用研究 | 第74-79页 |
·管道结构健康监测 | 第74-76页 |
·用于管道结构健康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第74页 |
·管道结构健康监测实验研究 | 第74-76页 |
·海底光缆损伤探测 | 第76-78页 |
·海底光缆损伤探测技术 | 第76页 |
·海底光缆人为损伤探测实验研究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