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学经典与语文教学 | 第11-17页 |
一、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 第11-15页 |
(一)文学经典作品及其特点 | 第11-12页 |
(二)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 第12-14页 |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经典作品 | 第14-15页 |
二、文学经典作品与语文教学 | 第15-17页 |
(一)文学文本和教学文本 | 第15-16页 |
(二)文学教学与文章学、语言学教学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17-24页 |
一、问卷调查 | 第18-21页 |
(一)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的程式化 | 第18-20页 |
(二)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 第20页 |
(三)作品解读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二、问卷分析 | 第21-24页 |
(一)机械解读 | 第21-22页 |
(二)作者与读者接受差距分析 | 第22-23页 |
(三)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历程 | 第24-31页 |
一、政治化解读模式(20 世纪 20、30 年代——20 世纪 50、60 年代) | 第24-25页 |
(一)语文教学从属于政治 | 第24页 |
(二)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 | 第24-25页 |
二、社会化解读模式(20 世纪 80、90 年代) | 第25-27页 |
(一)标准化试题的推行 | 第25-26页 |
(二)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26-27页 |
三、人性化解读模式(21 世纪初) | 第27-29页 |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回归 | 第27-28页 |
(二)网络语境下文学话语的变迁 | 第28-29页 |
四、文学解读模式(当下) | 第29-31页 |
(一)作品中心论到读者中心论的转移 | 第29页 |
(二)文学作品主题意蕴的多元取向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应用策略 | 第31-46页 |
一、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 第31-34页 |
(一)紧扣课标,让新课程理念入心入课堂 | 第31-32页 |
(二)与文本展开对话,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 第32-34页 |
二、落实言语教学,上出有“文学味”的语文课 | 第34-38页 |
(一)从文体特性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 第34-36页 |
(二)加强诵读指导,提高文学语言品味与鉴赏能力 | 第36-38页 |
三、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 第38-40页 |
(一)启发联想和想象,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 第38-39页 |
(二)调动生活体验和感受,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 第39-40页 |
四、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 | 第40-42页 |
(一)挖掘文学作品的“空白”、“未定点” | 第40-41页 |
(二)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解读 | 第41-42页 |
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2-46页 |
(一)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相结合 | 第42-44页 |
(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