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累经验 | 第9页 |
(二) 有助于为配置教师资源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 第9-10页 |
(三) 为推动学校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国际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三) 文献简评 | 第16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 绩效工资 | 第16-17页 |
(二) 义务教育学校 | 第17-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法 | 第18页 |
(二) 访谈法 | 第18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四) 观察法 | 第19页 |
六、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 绩效工资理论 | 第19-20页 |
(二) 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三) 人际关系学说 | 第21页 |
七、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北京市P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特点 | 第23-28页 |
一、P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 第23-26页 |
二、P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意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北京市P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 | 第28-35页 |
一、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初步实现 | 第28-29页 |
二、区域内教师工资水平趋于平衡,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29-31页 |
(一) 制度保障使区域内教师工资水平趋于平衡,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成为可能 | 第29-30页 |
(二) 制度保障为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奠定基础,推动了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 第30-31页 |
三、绩效工资激励导向作用明显,分配激励机制初步建立 | 第31-34页 |
(一) 绩效工资政策使教师们更安心于本职工作 | 第31页 |
(二) 绩效工资政策是教师保持工作积极性的激励因素 | 第31-32页 |
(三) 绩效工资政策促进了班主任队伍建设 | 第32-33页 |
(四) 借助绩效工资政策,为学校评价改革借力造势 | 第33页 |
(五) 绩效工资政策使尊师重教的风气得到加强,利于广纳人才 | 第33-34页 |
四、学校在教师工资分配上获得较大自主权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北京市P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 第35-47页 |
一、学校对绩效工资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教师对其产生误解 | 第35-38页 |
二、学校在制定绩效工资方案过程中问题重重 | 第38-42页 |
(一) 学校在程序操作上欠规范 | 第39-41页 |
(二) 学校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间仓促 | 第41页 |
(三) 上级部门监督、检查不力 | 第41-42页 |
三、学校在实施绩效工资方案后问题显著 | 第42-46页 |
(一) 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42页 |
(二) 教师对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满意度不高 | 第42-45页 |
(三) 竞争加剧使教师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出了问题 | 第45页 |
(四) 校长为求现状,回避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 第45-46页 |
四、教师聘任制度落实流于形式,严重阻碍绩效工资实施效果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完善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对策 | 第47-57页 |
一、规范绩效工资实施过程的策略 | 第47-49页 |
(一) 加强绩效工资政策宣传力度,消除教师误解 | 第47-48页 |
(二) 解决学校程序操作问题的有效办法 | 第48-49页 |
(三) 健全教师绩效工资监督机制 | 第49页 |
二、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策略 | 第49-52页 |
(一) 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 | 第49-51页 |
(二) 进一步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 第51-52页 |
三、提高校长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 第52-53页 |
四、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 | 第53-55页 |
(一) 借鉴“双因素”理论,调动教师积极性 | 第53-54页 |
(二) 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 | 第54-55页 |
(三) 运用“人际关系学说”,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 | 第55页 |
五、改进人力资源机制,促进绩效工资政策顺利实施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