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三、研究设计和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 四、研究意义和创新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历史追溯 | 第19-28页 |
| 第一节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概念辨析 | 第19-22页 |
| 第二节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22-25页 |
| 第三节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学习环境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8-36页 |
| 第一节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理论发展 | 第28-31页 |
| 第二节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不同理论模型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学习的生态学框架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意义 | 第36-44页 |
| 第一节 科学教育的目的 | 第36-40页 |
| 第二节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科学素质 | 第40-44页 |
| 第四章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评价研究 | 第44-50页 |
| 第一节 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评价的范式 | 第44-46页 |
| 第二节 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 第46-50页 |
| 第五章 北京市青少年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50-60页 |
| 第一节 调查工具和对象 | 第50-53页 |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 结语 本研究的启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