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辨识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数学模型在脆弱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1-12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的含义 | 第13页 |
·Wardrop平衡原理 | 第13-14页 |
·平衡配流问题的数学规划模型 | 第14页 |
·变分不等式的引入 | 第14-15页 |
·最优控制理论 | 第15-18页 |
第三章 静态交通网络中的脆弱性辨识 | 第18-31页 |
·鲁棒性指数的定义 | 第18-19页 |
·静态模型的描述 | 第19-22页 |
·模型假设 | 第19页 |
·路段排队容量和断面通行能力约束 | 第19-20页 |
·等价的数学规划模型 | 第20-22页 |
·求解算法 | 第22-24页 |
·数值算例 | 第24-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动态交通网络中的脆弱性辨识 | 第31-52页 |
·模型假设 | 第31页 |
·动态旅行时间的描述 | 第31-33页 |
·瞬时旅行时间 | 第31-32页 |
·实际(将来)旅行时间 | 第32-33页 |
·动态脆弱性指数 | 第33-34页 |
·约束条件 | 第34-36页 |
·路段网络的流量守恒约束 | 第34页 |
·网络节点的流量守恒约束 | 第34-35页 |
·流量传播约束 | 第35-36页 |
·动态模型的一般描述 | 第36-37页 |
·模型的重构 | 第37-43页 |
·等价的变分不等式(VI)模型 | 第37-38页 |
·VI模型的重构 | 第38-41页 |
·离散化的最优控制模型 | 第41-43页 |
·求解算法 | 第43-45页 |
·算例论证 | 第45-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