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4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教师课堂言语反馈”的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教师课堂言语反馈”的定义 | 第14-15页 |
·“教师课堂言语反馈”的类别 | 第15-17页 |
·教师课堂言语反馈策略 | 第17-19页 |
·“课堂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课堂师生互动”的定义 | 第19-20页 |
·“课堂师生互动”的结构 | 第20页 |
·“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教师提问 | 第20页 |
·教师反馈 | 第20-23页 |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一:有效的教师课堂言语反馈 | 第25-35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准备 | 第25-29页 |
·弗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系统的教学行为分类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教学行为分类 | 第26-27页 |
·课堂观察表设计 | 第27-29页 |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教师课堂言语反馈数据统计 | 第29-30页 |
·教师有效课堂言语反馈 | 第30-34页 |
·有效的反馈总次数特征 | 第30-31页 |
·有效的反馈类别特征 | 第31-32页 |
·有效言语反馈策略特征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研究二: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互动比较 | 第35-42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准备 | 第35-38页 |
·互动分析矩阵图 | 第35-37页 |
·互动变量分析法 | 第37-38页 |
·研究程序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课堂互动相关数据统计 | 第39-40页 |
·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师生互动差异检验及讨论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研究三:有效言语反馈是课堂良好互动的途径 | 第42-62页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研究准备 | 第42页 |
·研究程序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60页 |
·“有效言语反馈”与“学生主动话语时间”无关 | 第43-46页 |
·数据统计及相关性检验 | 第43-44页 |
·“学生主动话语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有效言语反馈”增加“学生被动话语时间” | 第46-58页 |
·数据统计及相关性检验 | 第46-48页 |
·“学生被动话语”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48-57页 |
·“有效言语反馈”增加“学生被动话语”的途径 | 第57-58页 |
·“有效言语反馈”降低“教师话语时间” | 第58-60页 |
·数据统计及相关性检验 | 第58-59页 |
·“教师话语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59-60页 |
·“有效言语反馈”降低“教师话语时间”的途径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反思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