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LT量表的美国大学汉语课堂交际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研究价值 | 第8页 |
2 课堂观察量表的发展 | 第8-12页 |
·早期课堂观察量表 | 第8-9页 |
·话语分析和IRF模式 | 第9-11页 |
·COLT量表的产生 | 第11-12页 |
·关注句法表现的观察工具 | 第12页 |
3 COLT量表 | 第12-21页 |
·COLT量表项目设计 | 第12-13页 |
·COLT量表 | 第13-18页 |
·COLT量表使用说明 | 第18-19页 |
·对COLT量表的评价 | 第19-21页 |
4 基于COLT量表的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5 美国大学汉语课堂交际性的研究 | 第23-29页 |
·典型的体现交际性的课堂 | 第23-24页 |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课堂交际性的界定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课堂实录资料的收集和转写 | 第28-29页 |
6 统计分析 | 第29-36页 |
·师生互动总量 | 第29-30页 |
·话语控制 | 第30页 |
·信息差 | 第30-31页 |
·教师的提问 | 第31-33页 |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7 学生课堂评价表 | 第36-37页 |
·使用评价表的目的 | 第36页 |
·学生课堂评价表 | 第36页 |
·评价表的使用和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8 总结和讨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