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8-19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9-15页 |
·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 企业制度供给理论及其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9页 |
·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 第19-22页 |
·制度的内涵 | 第19-20页 |
·制度的构成 | 第20页 |
·制度功能的界定 | 第20-22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2-25页 |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与路径依赖 | 第22-23页 |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 | 第23-24页 |
·制度变迁的模型比较 | 第24-25页 |
·制度供给理论 | 第25-29页 |
·制度供求的分析框架 | 第25-26页 |
·制度供给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6页 |
·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 | 第26-27页 |
·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 | 第27-29页 |
3 转型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现状概述 | 第29-40页 |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 | 第29-33页 |
·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的特点 | 第33-36页 |
·企业建立的计划嵌入特征明显 | 第33页 |
·资源业、重工业、军事工业、传统企业比重大 | 第33-34页 |
·地理布局分散,社会职能和辅业机构多 | 第34页 |
·企业的负债率高,呆坏账、低效无效资产和冗员负担较重 | 第34-35页 |
·总体上经营效益差、困难企业和亏损企业多 | 第35-36页 |
·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现状 | 第36-40页 |
·转型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需求特点 | 第36-38页 |
·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现状 | 第38-40页 |
4 转型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分析 | 第40-53页 |
·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制度供给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40-42页 |
·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效应分析 | 第42-46页 |
·欠发达地区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制度供给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搭便车”和“寻租”现象的克服 | 第43-46页 |
·转型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效率分析 | 第46-53页 |
·转型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成本分析 | 第46-49页 |
·转型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成效分析 | 第49-53页 |
5 转型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的问题及成因 | 第53-59页 |
·制度供给由强制性转为诱致性供给存在困难 | 第53-55页 |
·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过于软性而硬性不足 | 第55页 |
·政府的制度供给存在滞后性 | 第55-56页 |
·企业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变迁目标选择之间存在矛盾 | 第56-57页 |
·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 第57-58页 |
·不能满足国有企业外部的治理环境上的制度需求 | 第58-59页 |
6 转型时期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的政策建议 | 第59-65页 |
·实现转型时期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内部均衡的建议 | 第59-61页 |
·减持国有股,推动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民营化 | 第59-60页 |
·选准对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时机 | 第60页 |
·制定产权明晰的法人资产制度 | 第60-61页 |
·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摊方式 | 第61页 |
·实现转型时期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制度供给外部均衡的建议 | 第61-65页 |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提供诱致性制度变迁因素发挥作用的空间 | 第61-62页 |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制度变迁和技术创新提供高效的制度供给 | 第62-63页 |
·规范市场秩序 | 第63-65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