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页 |
| ·速调管的发展史 | 第8-9页 |
| ·速调管的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3页 |
| 第二章:谐振腔理论 | 第13-27页 |
| ·单间隙腔参数计算 | 第13-16页 |
| ·矩形谐振腔理论 | 第13-14页 |
| ·同轴谐振腔理论 | 第14-16页 |
| ·双间隙腔两边开耦合槽的TRD 计算方法 | 第16-21页 |
| ·TE 模 | 第16-19页 |
| ·TM 模 | 第19-21页 |
| ·输出回路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 ·反射系数相位法计算Q_(ext) | 第21-23页 |
| ·间隙阻抗法计算Q_(ext) | 第23-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 第三章:矩形双间隙腔中π-TM 的研究 | 第27-40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中央开耦合槽的π-TM 模矩形双间隙腔的理论分析 | 第27-32页 |
| ·TM 模本征方程的推导 | 第27-30页 |
| ·特性阻抗的计算 | 第30页 |
| ·矩形双间隙腔的电磁场分布 | 第30-32页 |
| ·数值计算结果 | 第32-37页 |
| ·腔体模拟结果 | 第32-35页 |
| ·耦合壁厚度对腔体频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矩形双间隙腔中 TM 高次模的π_1 模消失现象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四章:π-TM_(610)模同轴双间隙腔研究 | 第40-50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π-TM_(610)模双间隙同轴腔的设计 | 第40-43页 |
| ·理论分析 | 第40-41页 |
| ·π-TM_(610)模双间隙同轴腔的设计 | 第41-43页 |
| ·漂移管头的设计 | 第43页 |
| ·π-TM_(610)模双间隙同轴腔与同轴线耦合 | 第43-48页 |
| ·耦合结构和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 | 第43-45页 |
| ·同轴线与输出腔的耦合孔尺寸对间隙阻抗和Q_(ext)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双间隙腔内耦合槽尺寸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第五章:结论 | 第50-5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