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零 引言 | 第8-12页 |
| ·关于介词 | 第8-9页 |
| ·关于介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的语序 | 第9-10页 |
| ·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本文语料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介词短语语序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1.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探讨 | 第12-14页 |
| ·从语义的角度加以探讨 | 第12页 |
| ·从句法的角度加以探讨 | 第12-13页 |
| ·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加以探讨 | 第13页 |
| ·从语用的角度加以探讨 | 第13页 |
| ·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加以探讨 | 第13-14页 |
| 2.从韵律的角度进行探讨 | 第14页 |
| 3.从类型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 第14-15页 |
| 4.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探讨 | 第15页 |
| 5.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介词短语语序变化的原因 | 第16-39页 |
| ·常用介词"以、于(於)"所形成的介词短语语序的历时考察 | 第16-25页 |
| ·先秦至西汉时期 | 第16-19页 |
| ·东汉时期 | 第19-20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0-21页 |
| ·唐五代时期 | 第21-22页 |
| ·宋代 | 第22-23页 |
| ·元明时期 | 第23-25页 |
| ·新兴介词"从、由"等所形成的介词短语语序的历时考察 | 第25-32页 |
| ·先秦至西汉时期 | 第26-29页 |
| ·"在+宾语"的语序 | 第26-28页 |
| ·"自+宾语"的语序 | 第28-29页 |
| ·"从"、"用"、"由"所组成的介词短语的语序 | 第29页 |
| ·东汉时期 | 第29-30页 |
| ·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时期 | 第30-32页 |
| ·汉语介词短语的语序发生变化的原因 | 第32-39页 |
| ·如何看待先秦汉语中介词短语后置于动词是优势语序这个问题 | 第32-34页 |
| ·新兴介词在汉语介词短语语序发生变化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 ·句法和语义在汉语介词短语语序发生变化中的作用 | 第35页 |
| ·"于(於)"字短语数量的衰减是汉语介词短语语序发生前移的根本原因 | 第35-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的分布及其原因 | 第39-78页 |
| ·常处于句中状语位置的介词短语 | 第39-46页 |
| ·表"环境"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40-44页 |
| ·标志"处所"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40-43页 |
| ·标志"时间"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43-44页 |
| ·表"根由"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44-45页 |
| ·表"根据"类的介词短语 | 第44页 |
| ·表"原因"类的介词短语 | 第44-45页 |
| ·表"目的"类的介词短语 | 第45页 |
| ·表"工具"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45页 |
| ·关于以上几类分布位置的动因解释 | 第45-46页 |
| ·常处于句子主语之前的介词短语 | 第46-52页 |
| ·既可以处于动词前又可以处于动词后的介词短语 | 第52-57页 |
| ·表"环境"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52-53页 |
| ·标志"时间"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52-53页 |
| ·标志"方所、范围"的介词短语 | 第53页 |
| ·表"邻体"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53页 |
| ·关于此类分布位置的讨论 | 第53-57页 |
| ·可以处于动词宾语之后的介词短语 | 第57-62页 |
| ·表"环境"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57-59页 |
| ·表处所、范围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58页 |
| ·表时间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58-59页 |
| ·表"邻体"范畴的介词短语 | 第59页 |
| ·韵律句法学对以上分布位置的解释 | 第59-62页 |
| ·从"重音指派原则"看动宾短语对其后的介词短语强烈排斥的原因 | 第59-60页 |
| ·古今汉语中"重音指派原则"的变化 | 第60-62页 |
| ·可以处于主语位置上的介词短语 | 第62-69页 |
| ·介词短语出现于主语或句首位置的三种情况 | 第63-64页 |
| ·存现句句首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可以看成句子的主语 | 第63页 |
| ·在"介词短语+是+名词/名词短语"的判断句中,句首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应看作句子主语 | 第63页 |
| ·非判断句句首由"靠、临、沿、沿着、顺着"等介词构成的表处所的介词短语 | 第63-64页 |
| ·对以上情况的讨论 | 第64-69页 |
| ·介词短语作主语的限制条件 | 第64-65页 |
| ·关于句首介词短语"主语/话题"身份的判定标准 | 第65-67页 |
| ·从"框式介词"的角度对介词短语出现于主语位置的解释 | 第67-69页 |
| ·可以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介词短语 | 第69-78页 |
| ·介词短语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限制条件 | 第69-70页 |
| ·"句法韵律"理论对此类现象的解释 | 第70-71页 |
| ·介词短语能否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关键要素——"是"的性质的讨论 | 第71-78页 |
| ·从语句表意完整的作用角度来分析"是"的两种不同的性质 | 第71-72页 |
| ·"对比焦点"标记词"是"与介词短语出现在宾语位置两者之间的关联 | 第72-75页 |
| ·关于宾语位置中介词短语的焦点身份的判定问题 | 第75-78页 |
| 第四章 不同方言中的不同类别的介词短语语序的横向比较 | 第78-87页 |
| ·处所类介词所构成的介词短语的语序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现 | 第78-82页 |
| ·白龙江流域表处所的介词"着(倒、招)" | 第78-79页 |
| ·陕北绥德话中表处所介词"的" | 第79页 |
| ·长沙方言中表处所的介词"得" | 第79页 |
| ·柳州方言表处所的介词"在" | 第79-80页 |
| ·东北官话中表处所的介词"搁" | 第80页 |
| ·山东栖霞方言表处所的介词"跟/着儿" | 第80-81页 |
| ·分析讨论 | 第81-82页 |
| ·与事类介词所构成的介词短语的语序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现 | 第82-87页 |
| ·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 第82-84页 |
| ·差比句的语序讨论 | 第84-87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