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8页 |
引言 | 第15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术语 | 第15-28页 |
1. 关于科幻小说的讨论 | 第16-19页 |
2. 关于乌托邦小说的讨论 | 第19-25页 |
3. 当代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当代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的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1. 早期女权主义乌托邦写作 | 第28-29页 |
2. 后期女权主义恶托邦小说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资料综述及研究要点 | 第31-38页 |
1. 资料综述 | 第31-35页 |
2. 研究要点及方法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女权主义乌托邦写作的理论背景 | 第38-54页 |
第一节 当代乌托邦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美国学派 | 第39-49页 |
1. 自由主义派 | 第40-41页 |
2. 激进主义派 | 第41-45页 |
3. 女同性恋女权主义 | 第45-48页 |
4. 其他流派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法国学派的女性书写理论 | 第49-54页 |
1. 埃莱娜·西苏的“阴性写作” | 第49-51页 |
2. 露丝·伊瑞格瑞的“女人腔” | 第51-52页 |
3. 克莉丝蒂娃的“符号学”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科幻文化中的女权主义运动 | 第54-87页 |
第一节 科幻小说协会(SF fandom)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女性在科幻协会中的活动 | 第56-69页 |
1. “大分裂”以前的情况 | 第56-59页 |
2. 变革的发生 | 第59-64页 |
3. 保守势力的“反冲”与女性分裂社群的发展 | 第64-67页 |
4. “反冲”的结束 | 第67-69页 |
第三节 科幻小说的“艺术世界” | 第69-72页 |
第四节 女权主义乌托邦VS科幻传统:女权主义乌托邦的写作策略 | 第72-87页 |
1. 女权主义乌托邦写作的身份意识 | 第73-77页 |
·女性写作中“身份政治” | 第73-75页 |
·书写“身体经验” | 第75-77页 |
2. 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的“疏离性” | 第77-81页 |
·科幻小说的认知结构 | 第77-79页 |
·乌托邦“疏离性”的批判价值 | 第79-81页 |
3. 女权主义写作的文类实验 | 第81-87页 |
·女性写作的“文类自觉” | 第81-82页 |
·女性写作的“互文本性” | 第82-83页 |
·“文类互染”现象 | 第83-87页 |
第四章 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 | 第87-141页 |
第一节 女权主义乌托邦的选择:分裂还是融合 | 第87-106页 |
1. 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的类型 | 第87-89页 |
2. 分离主义乌托邦 | 第89-94页 |
3. 对分离主义乌托邦的评价 | 第94-97页 |
4. 融合型乌托邦 | 第97-106页 |
第二节 《女男人》:“为灭亡而诞生”的分离主义乌托邦小说 | 第106-118页 |
1. 文学蒙太奇:作为社会实践的小说 | 第106-109页 |
2. 新女性主体的四个层次 | 第109-116页 |
·珍妮特:乌托邦女性 | 第109-112页 |
·珍妮:从奴隶到战士 | 第112-113页 |
·雅亿:女性恐怖主义 | 第113-114页 |
·乔安娜:文化革命的践行者 | 第114-116页 |
3. “分离主义”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历史价值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被放逐者》:融合型乌托邦及其困境 | 第118-128页 |
1. 摧毁壁垒:70年代政治的缩影 | 第118-122页 |
2. 并不完美的乌托邦 | 第122-124页 |
3. 融合型女权主义主题的困况 | 第124-128页 |
第四节 生态主义乌托邦:《爱塔亲族等待着你》 | 第128-141页 |
1. 乌托邦的时空结构和生态主题 | 第128-133页 |
2. 男权意识的转变 | 第133-135页 |
3. 融合型女权主义主题 | 第135-137页 |
4. 流动的意义和无语的交流 | 第137-141页 |
第五章 女权主义恶托邦小说 | 第141-187页 |
第一节 女权主义恶托邦小说概述:压制与反抗 | 第141-163页 |
1. 女权主义恶托邦小说传统 | 第141-146页 |
2. 对父权体制的批判 | 第146-150页 |
3. 对女权主义的反思 | 第150-152页 |
4. 作为解放机制的“语言革命” | 第152-155页 |
5. 集体杭争中的种族问题 | 第155-163页 |
第二节 军政与宗教恶托邦:《使女的故事》 | 第163-174页 |
1. “厨房的革命”与“反革命” | 第163-166页 |
2. 后启蒙时代的权力游戏 | 第166-170页 |
3. 语言的丧失与重获 | 第170-172页 |
4. 多层次的叙述层面 | 第172-174页 |
第三节 埃尔金的“拉阿但语系列”小说 | 第174-182页 |
1. 女性语言的诞生 | 第175-177页 |
2. “语言革命”的政治难题 | 第177-182页 |
第四节 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语言实验” | 第182-187页 |
1. “命名”与女性身份 | 第183-184页 |
2. 乌托邦新语 | 第184-185页 |
3. 超语言交流模式 | 第185-187页 |
第六章 新女性和“她们”的世界:女权主义乌托邦的科学观、政府观和人性观 | 第187-214页 |
第一节 对科学技术的“爱恨情结” | 第187-197页 |
1. 技术的性别化 | 第187-191页 |
2. 赛博人:跨越技术与伦理的边界 | 第191-197页 |
第二节 新人类主体 | 第197-205页 |
1. 差异与平等的讨论 | 第197-199页 |
2. 乌托邦“新人” | 第199-203页 |
3. “多样性身份” | 第203-205页 |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 | 第205-214页 |
1. 乌托邦写作中的无政府主义 | 第206-209页 |
2. 乌托邦无政府主义的启示 | 第209-214页 |
结语 | 第214-21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8-227页 |
附录 | 第227-232页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及学术获奖 | 第232-234页 |
致谢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