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第一章 王国维的“意境”说与“境界”说 | 第18-44页 |
第一节 哲学基础:“势力之欲”为其根柢 | 第18-32页 |
一、从“纯粹认识的主体”到“知力意志”的提出 | 第18-23页 |
二、从“知力意志”到“势力之欲” | 第23-25页 |
三、“势力之欲为其根柢” | 第25-29页 |
四、“原乎文学之所以有意境,以其能观也”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意境”:“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 | 第32-36页 |
一、“意境”之“意”:“势力之欲”的本体之悟 | 第32-33页 |
二、“意境”之“境”:“本体之悟”的客观呈现 | 第33-34页 |
三、“意境”说:“本体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境界”:“意与境浑”的本体存在 | 第36-44页 |
一、“境界”即“意与境浑”的本体之域 | 第37-39页 |
二、拈出“境界”,为“探其本也” | 第39-41页 |
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第41-43页 |
四、有“境界”,则“不隔” | 第43-44页 |
第二章 宗白华“意境”说的审美内涵 | 第44-69页 |
第一节 哲学基础:“生生而有条理” | 第44-54页 |
一、本体论的初步建立:从“宇宙活力”到生命的“节律”与“和谐” | 第44-46页 |
二、本体论的完成:“生生而有条理” | 第46-50页 |
三、艺术是“天道”与“人道”相沟通的中介 | 第50-51页 |
四、“道”尤表现于“艺”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意境”:“心灵映射万物”之“灵境” | 第54-69页 |
一、“意境”是人类最高心灵的具体化、肉身化 | 第54-55页 |
二、“移我情”与“移世界” | 第55-57页 |
三、艺术心灵的诞生 | 第57-63页 |
四、艺术意境的创构 | 第63-69页 |
第三章 王国维“境界”说与宗白华“意境”说的比较 | 第69-97页 |
第一节 王国维“境界”说与宗白华“意境”说的区别 | 第69-86页 |
一、文化动因与价值关怀 | 第69-76页 |
二、学术取向与审美内涵 | 第76-80页 |
三、审美型态与美学意义 | 第80-86页 |
第二节 联系: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 第86-97页 |
一、异中之同:“天人合一”与“本体直观” | 第86-91页 |
二、同中之异:王国维与宗白华对传统“意境”理论生命内涵的拓展 | 第91-97页 |
第四章 行进在审美现代性转化的途中 | 第97-113页 |
第一节 王国维“境界”、“意境”说与宗白华“意境”说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 第97-108页 |
一、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发生 | 第98-103页 |
二、王国维、宗白华对传统“意境”理论进行现代性转化的文化语境 | 第103-107页 |
三、王国维的“意境”、“境界”和宗白华的“意境”的现代性审美内涵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对传统“意境”理论阐释的“出走”与“回归” | 第108-113页 |
一、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09-110页 |
二、“出走”:王国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110-111页 |
三、“回归”:宗白华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1-113页 |
结语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后记 | 第117-118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