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市场环境——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时代 | 第10页 |
1-1-2 集群式发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10页 |
1-1-3 知识就是力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源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价值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12-14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知识链协同演进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25页 |
§2-1 知识链概念与知识链模型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1-1 知识链概念 | 第14-15页 |
2-1-2 知识链模型 | 第15页 |
§2-2 集群分类与卫星式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1 集群分类 | 第16-17页 |
2-2-2 卫星式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 第17页 |
§2-3 集群知识协同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3-1 国外学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3-2 国内学者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4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9-24页 |
2-4-1 协同学理论 | 第19-22页 |
2-4-2 知识链协同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2-4-3 集群知识链协同演进的理论框架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形成与结构特征 | 第25-33页 |
§3-1 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的形成 | 第25-27页 |
3-1-1 形成的外在动因:知识分工 | 第25页 |
3-1-2 形成的内在动机:交易成本优势和知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 第25-27页 |
§3-2 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结构与功能 | 第27-31页 |
3-2-1 知识链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7-29页 |
3-2-2 知识链协同创新系统的结构特征 | 第29-31页 |
§3-3 知识链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页 |
第四章 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协同演进规律 | 第33-51页 |
§4-1 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协同演进阶段 | 第33-35页 |
4-1-1 知识链形成阶段 | 第34页 |
4-1-2 知识链成长阶段 | 第34-35页 |
4-1-3 知识链成熟阶段 | 第35页 |
4-1-4 知识链更替阶段 | 第35页 |
§4-2 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协同演进过程 | 第35-39页 |
4-2-1 协同创新主体:单主体向多主体演变 | 第35-37页 |
4-2-2 协同创新过程:线性关系到网状关系 | 第37-38页 |
4-2-3 协同创新方式:独立创新到合作创新再到协同创新的演进 | 第38-39页 |
§4-3 演进博弈与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协同演进模型的构建 | 第39-50页 |
4-3-1 知识链形成阶段演进模型 | 第39-41页 |
4-3-2 知识链成长阶段演进模型 | 第41-47页 |
4-3-3 知识链成熟段演进模型 | 第47-48页 |
4-3-4 协同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4-4 卫星式产业集群知识链协同创新的演进机理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通信制造业知识链协同演进的实证分析 | 第51-70页 |
§5-1 通信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51-55页 |
5-1-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5-1-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52-55页 |
§5-2 通信制造业知识链结构及协同演进过程 | 第55-61页 |
5-2-1 知识链构成主体及结构 | 第55-56页 |
5-2-2 通信制造产业知识链演进阶段及协同进程 | 第56-60页 |
5-2-3 通信制造业知识链协同演进规律 | 第60-61页 |
§5-3 通信制造业知识链纵向协同演进的测度研究 | 第61-67页 |
5-3-1 系统协同度测定 | 第61-64页 |
5-3-2 系统演进进程分析 | 第64-67页 |
§5-4 促进通信制造业知识创新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7-69页 |
5-4-1 加强协同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67页 |
5-4-2 建全制度保障机制,营造协同创新氛围 | 第67-68页 |
5-4-3 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加快信息基础建设 | 第68页 |
5-4-4 拓宽创新投资渠道,建立风险监管体系 | 第68页 |
5-4-5 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完善各项激励政策 | 第68页 |
5-4-6 加大知识研发力度,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 第68页 |
5-4-7 发挥技术带动作用,构建产业创新网络 | 第68-69页 |
5-4-8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 第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