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原因 | 第11-13页 |
1. 研究归因的必然性 | 第11-13页 |
2. 从大学生入手研究归因特点的必要性 | 第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 研究设想 | 第14-15页 |
二、归因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5-28页 |
(一) 归因及归因理论的涵义 | 第15-17页 |
1. 关于归因的涵义 | 第15-16页 |
2. 关于归因理论的涵义 | 第16-17页 |
(二) 关于归因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1. 海德(F.Heider)的归因理论 | 第17-18页 |
2. 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相关推断理论 | 第18-19页 |
3. 凯利(H.H.Kelly)的三度理论 | 第19页 |
4. 罗特(Rotter)控制点理论 | 第19-20页 |
5. 韦纳(Weiner)的归因效果理论 | 第20-21页 |
6. 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 | 第21-22页 |
7. 阿布拉姆森(L.Y.Abramson)的习得无助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影响成就归因的因素 | 第23-28页 |
1. 学生的归因风格影响成就归因 | 第23-24页 |
2. 他人成败信息影响成就归因 | 第24页 |
3. 教师行为影响成就归因 | 第24-26页 |
4. 个人成败经历影响成就归因 | 第26页 |
5. 目标定位系统影响成就归因 | 第26-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一) “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问卷”的编制 | 第28页 |
1. 建立“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问卷”的理论建构 | 第28页 |
2. 预测 | 第28页 |
(二) 正式施测 | 第28-29页 |
1. 被试 | 第28页 |
2. 正式测试 | 第28-29页 |
3.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三) “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及项目分析 | 第29-31页 |
1. “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问卷”信度检验 | 第29页 |
2. “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9-30页 |
3. “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30-31页 |
四、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一) 大学生总的成就归因特点 | 第31-32页 |
1. 大学生总的成就归因特点的年级差异 | 第31页 |
2. 大学生总的成就归因特点的文理差异 | 第31页 |
3. 大学生总的成就归因特点的性别差异 | 第31-32页 |
4. 大学生总的成就归因特点的城乡差异 | 第32页 |
(二) 大学生学业成就方面的归因特点 | 第32-34页 |
1. 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特点的年级差异 | 第32-33页 |
2. 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特点的文理差异 | 第33页 |
3. 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特点的性别差异 | 第33页 |
4. 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特点的城乡差异 | 第33-34页 |
(三)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特点 | 第34-35页 |
1.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特点的年级差异 | 第34页 |
2.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特点的文理差异 | 第34页 |
3.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特点的性别差异 | 第34-35页 |
4.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特点的城乡差异 | 第35页 |
(四) 大学生生活态度归因特点 | 第35-37页 |
1. 大学生生活态度归因特点的年级差异 | 第35-36页 |
2. 大学生生活态度归因特点的文理差异 | 第36页 |
3. 大学生生活态度归因特点的性别差异 | 第36页 |
4. 大学生生活态度归因特点的城乡差异 | 第36-37页 |
(五) 大学生工作方面归因特点 | 第37-39页 |
1. 大学生工作方面归因特点的年级差异 | 第37页 |
2. 大学生工作方面归因特点的文理差异 | 第37页 |
3. 大学生工作方面归因特点的性别差异 | 第37-38页 |
4. 大学生工作方面归因特点的城乡差异 | 第38-39页 |
五、讨论 | 第39-43页 |
(一) 关于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量表的编制 | 第39页 |
(二) 大学生的成就归因特点 | 第39-43页 |
1. 大学生成就归因的年级特点 | 第39-40页 |
2.大学生成就归因的性别特点 | 第40-41页 |
3.大学生成就归因的文理特点 | 第41页 |
4.城乡大学生成就归因的特点 | 第41-42页 |
5.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的总趋势 | 第42-43页 |
六、结论 | 第43-44页 |
七、教育对策 | 第4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 录 | 第51-52页 |
后 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