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厢式汽车后扰流板对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厢式汽车气动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 2 后扰流板对汽车气动特性的影响 | 第12-16页 |
| ·气动阻力 | 第12-13页 |
| ·气动升力 | 第13-14页 |
| ·后扰流板的作用 | 第14-16页 |
| 3 湍流模型的比较和选择 | 第16-34页 |
| ·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的分类 | 第16页 |
| ·湍流的基本方程 | 第16-19页 |
| ·湍流模型的数学模型 | 第19-27页 |
| ·标准k-e模型 | 第19-21页 |
| ·(RNG)k-e模型 | 第21-23页 |
| ·压力修正k-ω模型(SST) | 第23-25页 |
| ·雷诺兹压力模型(RSM) | 第25页 |
| ·大漩涡模拟模型(LES) | 第25页 |
| ·湍流模型的分析比较 | 第25-27页 |
| ·三维Ahmed模型上对三种湍流模型比较分析 | 第27-33页 |
| ·Ahmed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 ·Ahmed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第28-29页 |
| ·不同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微型厢式汽车的外流场数值计算 | 第34-52页 |
| ·FLUENT软件的简介 | 第34-35页 |
| ·微型厢式汽车外流场的物理模型 | 第35-42页 |
| ·车身模型 | 第35-36页 |
| ·后扰流板形状及安装 | 第36-40页 |
| ·模型数据导入 | 第40-41页 |
| ·确定计算域 | 第41-42页 |
|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42-47页 |
| ·汽车外部流场划分网格的要求 | 第42-43页 |
| ·网格划分方案比较 | 第43-44页 |
| ·设计划分方案 | 第44-47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7-48页 |
| ·数值模拟的计算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5 微型厢式汽车外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70页 |
| ·翼型扰流板安装角度及位置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 第52-62页 |
| ·不同角度翼型扰流板汽车模型尾部流场分析 | 第52-56页 |
| ·不同角度翼型扰流板汽车模型对称面上压力云图 | 第56-57页 |
| ·不同位置翼型扰流板模型压力云图和速度矢量图 | 第57-59页 |
| ·翼型扰流板模型的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 | 第59-62页 |
| ·薄板扰流板安装方法及位置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 第62-66页 |
| ·薄板扰流板模型对称面上压力云图和速度矢量图 | 第62-65页 |
| ·薄板扰流板模型的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 | 第65-66页 |
| ·三种扰流板及不同安装方法的比较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6 结论 | 第70-72页 |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