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零 前言 | 第8-11页 |
·课题研究意义概述 | 第8页 |
·课题研究的范围与方法理念 | 第8-9页 |
·本文所引语料时代的说明 | 第9-10页 |
·本文采用的符号及术语的说明 | 第10-11页 |
壹 语法化理论概述 | 第11-16页 |
·“语法化”概念的定位 | 第11-12页 |
·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和规律 | 第12-16页 |
·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 第12-14页 |
·语法化规律 | 第14-16页 |
贰 “得”在现代汉语的分布 | 第16-20页 |
叁 “得”的语法化过程 | 第20-46页 |
·“得”字语法化的语音表现 | 第21-22页 |
·“得”字的词的语法化过程 | 第22-29页 |
·先秦时期的“得”字的语法化 | 第22-26页 |
·两汉时期“得”字的语法化 | 第26-27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字的语法化 | 第27-28页 |
·隋唐以后“得”字的语法化 | 第28-29页 |
·“得”字结构的语法化过程 | 第29-44页 |
·“得”字偏正结构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32页 |
·“得”字述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 | 第32-44页 |
·“得”字词组的词汇化 | 第44-46页 |
肆 汉语“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 第46-52页 |
·结构助词“得”及其相关格式产生的动因和机制 | 第46-49页 |
·句法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 第46-47页 |
·重新分析 | 第47-48页 |
·类推 | 第48页 |
·语义的濱变 | 第48-49页 |
·助动词“得”及其相关格式产生的动因 | 第49-51页 |
·语境语用因素 | 第49-50页 |
·认知隐喻解释 | 第50页 |
·重新分析 | 第50页 |
·词义的引申和语法位置的偏离 | 第50-51页 |
·“V+得个+C”格式产生动因及“V 得”词汇化动因 | 第51-52页 |
·结构助词“个”与“得”组合关系和句法意义的一致 | 第51页 |
·使用频率的增加和词汇意义的彻底消失 | 第51-52页 |
伍 结束语 | 第52-54页 |
附录一 汉语“得”的语法化演变表 | 第54-56页 |
附录二 “得”字格式的语法化瀑布图 | 第56-57页 |
附录三 带“得”的述补结构使用格式变迁表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