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音论文--朗诵法、演讲术论文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5页
中文文摘第5-9页
目录第9-11页
Contents第11-13页
绪论第13-27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14-20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20-25页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25-27页
第一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现状第27-43页
 第一节 关于"论辩"本身的研究第27-29页
 第二节 关于"论辩阶段"的研究第29-31页
 第三节 关于"论辩类型"的研究第31-34页
 第四节 关于"论辩方法"的研究第34-36页
 第五节 关于"论辩原则"的研究第36-40页
 第六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设定及其形成原因第40-42页
 第七节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二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比较第43-71页
 第一节 中国传统论辩研究概述第43-45页
 第二节 邓析的论辩思想第45-48页
 第三节 老子的论辩思想第48-49页
 第四节 孔子的论辩思想第49-51页
 第五节 墨家的论辩思想第51-55页
 第六节 孟子的论辩思想第55-59页
 第七节 荀子的论辩思想第59-62页
 第八节 庄子的论辩思想第62-64页
 第九节 韩非子的论辩思想第64-67页
 第十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比较结论第67-69页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跨文化比较第71-125页
 第一节 论辩研究范式的转换第71-76页
 第二节 凯姆·帕尔曼的论辩理论第76-88页
 第三节 斯蒂芬·图尔敏的论辩理论第88-98页
 第四节 非形式逻辑学家们的论辩理论第98-108页
 第五节 语用-辨证学派的论辩理论第108-122页
 第六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跨文化比较结论第122-123页
 第七节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新构筑第125-139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观念基础中存在的问题第125-130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在"修辞学"范畴内的重新解读与构筑第130-136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136-139页
第五章 结论第139-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53-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个人简历第157-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
下一篇: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