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农村中学复合式教学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s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已有科研工作基础和条件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2 关于教育及教学空间的理论研究 | 第19-25页 |
·对"教育"的理解 | 第19-21页 |
·教育的概念 | 第19页 |
·教育的类型 | 第19-20页 |
·教育的目的与理念 | 第20页 |
·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 第20页 |
·教育的方式与特点 | 第20-21页 |
·国外对教育的见解 | 第21页 |
·教学空间 | 第21-24页 |
·空间 | 第21页 |
·教学空间 | 第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西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学空间现状调研 | 第25-45页 |
·西北地区农村概况 | 第25-26页 |
·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状况 | 第25页 |
·西北地区农村地理状况 | 第25-26页 |
·中学生概况 | 第26-28页 |
·中学生生理特点 | 第26-27页 |
·中学生心理特点 | 第27-28页 |
·西北农村教育新特点对中学生的影响 | 第28页 |
·布点地区的背景情况 | 第28-33页 |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地区背景情况 | 第29-30页 |
·陕北延安志丹县背景情况 | 第30-31页 |
·陕南汉中(灾区)洋县、勉县背景情况 | 第31-33页 |
·调研内容与方法 | 第33页 |
·调查研究的内容 | 第33页 |
·调查研究的方法 | 第33页 |
·教学空间概况 | 第33-36页 |
·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师资、教学资源) | 第33-35页 |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空间现状 | 第35-36页 |
·教学活动参与者存在的问题(主位调查分析) | 第36-38页 |
·中学生的身体问题 | 第36-37页 |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 第37页 |
·中学生身心问题的原因 | 第37页 |
·教师的问题 | 第37-38页 |
·教学活动载体存在的问题(客位调查分析) | 第38-42页 |
·班级人数问题 | 第38-39页 |
·空间场所单一 | 第39-41页 |
·群体间的干扰 | 第41页 |
·室内空间质量问题 | 第41-42页 |
·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第42-43页 |
·对合理的班级规模及教学单元尺度的需求 | 第42页 |
·对合理的群体区分及群体空间的需求 | 第42页 |
·寄宿制中学对心理调节空间的需求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国内外比较研究 | 第45-53页 |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纵向溯源) | 第45-47页 |
·原始社会的教育 | 第45页 |
·奴隶社会的教育 | 第45页 |
·封建社会的教育 | 第45-46页 |
·中国古代教育精华:书院教育 | 第46-47页 |
·书院教学模式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7页 |
·国外教育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横向比较)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教学系统的运转与实体教学空间模型 | 第53-75页 |
·教学系统 | 第53-61页 |
·对于系统的理解 | 第53-54页 |
·基于系统性的研究 | 第54页 |
·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54-55页 |
·教学空间系统构成 | 第55-56页 |
·教学单元的空间构成 | 第56-57页 |
·教学系统的层级关系及对教学空间的影响 | 第57-61页 |
·教学系统层级间的影响 | 第61页 |
·教学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构与功能 | 第61-64页 |
·教学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种类 | 第61-62页 |
·教学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作用力) | 第62-63页 |
·教学系统中教学活动形成的场 | 第63-64页 |
·教学系统的运转规则与教学空间 | 第64-67页 |
·系统规则 | 第64-66页 |
·教学模式对教学系统规则的决定性 | 第66-67页 |
·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复合式教学空间 | 第67-71页 |
·校园中的复合式学习场所结构 | 第67页 |
·复合式教室 | 第67-70页 |
·复合式廊空间 | 第70页 |
·复合式教学组团空间 | 第70-71页 |
·教学系统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疾病" | 第71-73页 |
·教学系统的运转异常 | 第71页 |
·教学空间与教学系统"疾病"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信息化虚拟教学空间对实体教学空间的影响 | 第75-83页 |
·信息化教育的产生、应用及成果 | 第75-76页 |
·信息化教育产生的背景 | 第75页 |
·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过程及趋势 | 第75-76页 |
·信息化教育在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的开展 | 第76页 |
·信息化虚拟教学空间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 第76-80页 |
·信息化设备对教室空间的影响 | 第76-77页 |
·信息化教室与计算机室的合设 | 第77页 |
·虚拟距离的调整和虚拟空间的形成 | 第77-79页 |
·信息化教育对教室布局的影响 | 第79-80页 |
·信息化教育对不同教学规模的影响 | 第80-82页 |
·校级规模(跨班级的远程教育) | 第80页 |
·班级规模(同班级内多组学生的远程教育) | 第80-81页 |
·生级规模(一个学生多学科的远程教育) | 第81-82页 |
·信息化教育在西北地区农村的发展前景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7 项目实例:汉中洋县八鱼中学设计 | 第83-91页 |
·项目背景 | 第83页 |
·方案创作理念 | 第83页 |
·方案创作过程与结果 | 第83-89页 |
·校园教学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 | 第84-85页 |
·建筑设计过程及成果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8 结论 | 第91-95页 |
·本研究结论 | 第91-93页 |
·西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学空间调整的阶段性 | 第91-92页 |
·西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学空间调整的误区 | 第92-93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图录 | 第99-101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3页 |
附录 | 第103-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