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1章 我国实施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7-30页 |
·对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解读 | 第17-22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主体间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22-29页 |
·我国目前道德教育实践的困境 | 第22-26页 |
·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26-27页 |
·哲学转向对道德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 | 第27-28页 |
·全球化时代需要具有主体间性的人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2章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 | 第30-42页 |
·主体间师生关系: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本质 | 第30-33页 |
·主体间师生关系概述 | 第30-33页 |
·探寻师生关系的本质 | 第33页 |
·生活世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基础 | 第33-37页 |
·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 | 第34页 |
·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 第34-36页 |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 第36-37页 |
·交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实质 | 第37-40页 |
·教育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 | 第37-39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过程:教育主体间的交往互动 | 第39-40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 第42-63页 |
·实施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 第42-47页 |
·观念基础层面 | 第42-45页 |
·教育教学层面 | 第45-46页 |
·班级管理层面 | 第46-47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实现的基本前提:回归生活世界 | 第47-50页 |
·道德教育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 | 第47-49页 |
·道德教育教材从“蓝本”走向“文本” | 第49页 |
·开设生活化课堂 | 第49-50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实现的基本保障:创新方法 | 第50-52页 |
·对话教育的方法 | 第50-51页 |
·理解教育的方法 | 第51-52页 |
·活动教育的方法 | 第52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实现的关键要素:教师的角色界定和素养提升 | 第52-62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的主要策略 | 第53-57页 |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中教师的素养与提升 | 第57-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