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引言第12-26页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第12-15页
 二、研究综述第15-23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第23页
 四、研究方法第23-24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24-26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文化背景第26-39页
 一、抗战前的"中国化"思潮第26-31页
  (一) "中国化"思潮的形成与发展第26-28页
  (二) "中国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第28-31页
 二、新启蒙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第31-36页
  (一) 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第32-33页
  (二) 反对日本侵略,主张爱国主义第33-34页
  (三) 反对文化专制,主张自由民主第34-35页
  (四) 反对封建迷信,主张理性主义第35-36页
 三、共产国际路线和政策的转变第36-39页
  (一) 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应该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第36-37页
  (二) 要求各国党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革命路线第37-39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第39-60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直接原因第39-44页
  (一) 党内关于对日作战的战略原则的争论第39-41页
  (二) 党内关于处理国共统一战线的原则的冲突第41-43页
  (三) 党内关于评价土地革命时期党的路线的分歧第43-44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基本内涵第44-54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第44-46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第46-50页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几种观点第50-52页
  (四) 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点看法第52-54页
 三、毛泽东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目的第54-60页
  (一) 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第54-55页
  (二) 反对苏共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预第55-57页
  (三) 树立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旗帜第57-58页
  (四) 实现党内思想认识的统一第58-60页
第三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方法第60-79页
 一、重新定位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第60-67页
  (一)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第60-63页
  (二) 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方向性意义第63-65页
  (三) 对延安时期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评价第65-67页
 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和发展中国革命的理论第67-69页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第67-68页
  (二) 根据俄国革命经验创建中国革命的理论第68-69页
 三、运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内容第69-74页
  (一) 用中国历史文化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第70-71页
  (二)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整理中国历史文化第71-73页
  (三) 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关系的再认识第73-74页
 四、以实践为标准和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第74-79页
  (一) 根据中国革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选择和运用第74-77页
  (二) 根据革命形势和实践的变化,不断推动理论发展第77-79页
第四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就(上)第79-98页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第79-82页
  (一) 确立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体地位第80页
  (二) 把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夺取全部政权的战略基地第80-81页
  (三) 确定了从游击战逐渐向运动战发展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第81-82页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第82-86页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前途第82-83页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第83页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和土地政策第83-85页
  (四)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第85-86页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第86-91页
  (一) 关于党的阶级基础和性质问题第87-88页
  (二) 关于党的领导体制第88-90页
  (三) 关于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第90-91页
 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第91-98页
  (一) 战争的一般问题第92-93页
  (二)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与军事原则第93-94页
  (三) 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第94页
  (四) 关于游击战争的思想第94-96页
  (五) 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第96-98页
第五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就(下)第98-124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98-105页
  (一) 发展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第99-100页
  (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理论第100-102页
  (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第102-103页
  (四) 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第103-105页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第105-113页
  (一) 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就第105-107页
  (二) 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成就第107-108页
  (三) 中国革命史研究的主要成就第108-110页
  (四)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主要特点第110-111页
  (五)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存在的问题第111-113页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第113-118页
  (一) 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第114-115页
  (二) 文艺的阶级性问题第115-117页
  (三)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第117-118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影响第118-124页
  (一) 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直接指导第119-120页
  (二)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120-122页
  (三) 建构了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基本框架第122-124页
第六章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24-146页
 一、干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第124-132页
  (一) 确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路线第124-127页
  (二) 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的学习第127-130页
  (三) 建立了强有力的干部教育领导和学习机制第130-132页
 二、整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方式第132-143页
  (一) 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134-137页
  (二) 开展对普通党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第137-143页
 三、文艺创作和表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第143-146页
第七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第146-163页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第146-158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深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为前提第146-149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为目标第149-151页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途径第151-153页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中国革命的实践为动力和检验标准第153-156页
  (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汲取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有益营养第156-158页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第158-163页
  (一) 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条件第158-160页
  (二) 切实改善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第160-161页
  (三) 解决民生问题是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发展方向第161-163页
结论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
下一篇: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