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7页 |
一 论文主旨与概念说明 | 第9-15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5-21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篇章结构 | 第21-27页 |
第一章 政区格局之形成、调整与互动 | 第27-51页 |
一 水平互动—政区格局的形成与调整 | 第28-39页 |
(一) 高层政区格局之形成 | 第28-33页 |
(二) 府级政区幅员调整—以豫北三府为例 | 第33-39页 |
二 垂直互动—以直隶宁山卫与地方州县关系为中心 | 第39-49页 |
(一) 宁山卫与垂直控制 | 第39-44页 |
(二) 垂直互动:屯田、军户分布与军民矛盾 | 第44-49页 |
三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二章 盗贼倡乱与省际协防—以青羊山“贼”的平定为例 | 第51-80页 |
一 犬牙相错与盗贼活动 | 第51-56页 |
二 青羊山贼的兴起 | 第56-64页 |
(一) 动乱前奏与性质 | 第56-61页 |
(二) 正式倡乱 | 第61-64页 |
三 东西夹攻 | 第64-69页 |
(一) 抚剿不定 | 第64-66页 |
(二) 地域互动 | 第66-69页 |
四 行政控制与地方社会重建 | 第69-78页 |
(一) 平顺县与潞安府 | 第70-75页 |
(二) 交通、军事控制 | 第75-76页 |
(三) 河南林县之控制 | 第76-78页 |
五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水利开发与互动秩序(上)—以地方与国家用水为例 | 第80-106页 |
一 水资源利用之空间特点 | 第81-84页 |
二 “官三民一”:国家嘈运与地方水利之互动秩序 | 第84-103页 |
(一) 小丹河 | 第85-93页 |
(二) 百泉 | 第93-99页 |
(三) 万金渠 | 第99-103页 |
三 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四章 水利开发与互动秩序(下)—以地方之间用水为例 | 第106-154页 |
一 自下而上:沁河下游地区的水利开发与互动秩序 | 第106-128页 |
(一) 明以前水利开发的时空过程 | 第107-110页 |
(二) 明代“五龙分水”与“二十四堰”制的创立 | 第110-116页 |
(三) 上下游用水冲突与调控 | 第116-128页 |
二 大陆泽流域水利开发与县际矛盾 | 第128-151页 |
(一) 水利社会的形成 | 第129-136页 |
(二) 国家干预 | 第136-140页 |
(三) “踞闸独擅”—用水冲突与调控 | 第140-151页 |
三 小结 | 第151-154页 |
第五章 灾害调适与省际冲突—似卫可下游直鲁交界地区为中心 | 第154-179页 |
一 疆界错壤与水患频仍 | 第155-162页 |
(一) 疆界错壤与插花地 | 第155-158页 |
(二) 水患与废河纵横 | 第158-162页 |
二 水灾调适 | 第162-168页 |
(一) 择高地集居 | 第162-163页 |
(二) 开渠排涝 | 第163-165页 |
(三) 筑堤防水 | 第165-168页 |
三 省际冲突 | 第168-176页 |
(一) 清河与武城之争 | 第168-171页 |
(二) 清河与临清之争 | 第171-176页 |
四 小结 | 第176-179页 |
第六章 交通管理与县际纷争—以直豫交界地区澎乘戴乔白勺币爹喳为中心 | 第179-196页 |
一 建桥以渡 | 第179-182页 |
二 界在三属与州县轮修 | 第182-186页 |
三 隔属不便与县际矛盾 | 第186-190页 |
四 国家交通与地方义务 | 第190-194页 |
五 小结 | 第194-196页 |
第七章 信仰扩散与地域互动—以晋豫交界地区济渎信仰为例 | 第196-227页 |
一 信仰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7-204页 |
(一) 国家祭祀与册封 | 第197-201页 |
(二) 济读之“德” | 第201-204页 |
二 信仰的地方化 | 第204-213页 |
(一) 济渎本庙的祭祀 | 第204-207页 |
(二) 信仰传播—济读行宫 | 第207-213页 |
三 “祷之辄应”:互动之前提 | 第213-218页 |
(一) 济渎池:信仰的景观 | 第214-215页 |
(二) 济渎之神力 | 第215-218页 |
四 晋豫之间:信仰扩散与地域互动 | 第218-225页 |
(一) 王屋与析城:济水源流之争夺 | 第218-220页 |
(二) “王屋山以北之水皆为济水” | 第220-225页 |
五 小结 | 第225-227页 |
结论 | 第227-237页 |
一 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之机制 | 第227-230页 |
二 从地域互动反思“界”或“区域”之变动性 | 第230-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51页 |
致谢 | 第251-253页 |
硕博连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