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6.1 创新教育 | 第17页 |
1.6.2 创业教育 | 第17页 |
1.6.3 创新创业教育 | 第17-18页 |
1.6.4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问题 | 第19-25页 |
2.1 现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20页 |
2.1.1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 第19页 |
2.1.2 “产学研结合式”培养 | 第19-20页 |
2.1.3 “现代学徒制”培养 | 第20页 |
2.2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2.2.1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缺点分析 | 第20-21页 |
2.2.2 “产学研结合式”培养的缺点分析 | 第21页 |
2.2.3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缺点分析 | 第21-22页 |
2.2.4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多元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 第25-29页 |
3.1 基本构思 | 第25-26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2.1 国家政策 | 第26页 |
3.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6页 |
3.2.3 素质教育理论 | 第26-27页 |
3.3 设计原则 | 第27页 |
3.4 培养目标 | 第27-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多元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 | 第29-42页 |
4.1 “多元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秉承理念 | 第29-30页 |
4.2 “多元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体系 | 第30-33页 |
4.2.1 课程设计 | 第31-32页 |
4.2.2 教学方法 | 第32-33页 |
4.2.3 学习方式 | 第33页 |
4.3 “多元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结构及运行 | 第33-37页 |
4.3.1 促进校企政紧密合作 | 第33-34页 |
4.3.2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 第34-37页 |
4.4 “多元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体系 | 第37-39页 |
4.4.1 校内实践平台 | 第37页 |
4.4.2 校外实践平台 | 第37-38页 |
4.4.3 第二课堂 | 第38-39页 |
4.5 “多元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 第39-41页 |
4.5.1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39-40页 |
4.5.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SY”学院商务英语系实施“多元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应用分析 | 第42-48页 |
5.1 “SY”学院商务英语系“多元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 | 第42-45页 |
5.2 “SY”学院商务英语系实施“多元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 第45-46页 |
5.3 “SY”学院商务英语系实施“多元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46页 |
5.4 “SY”学院商务英语系实施“多元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 第46-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