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左转车道右置设置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换道行为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公交专用道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右置左转车道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交左转车道交通调查及特性分析 | 第18-27页 |
2.1 数据采集 | 第18-20页 |
2.1.1 调查目的 | 第18页 |
2.1.2 交通调查对象和内容 | 第18-19页 |
2.1.3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19页 |
2.1.4 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2.1.5 数据的处理 | 第20页 |
2.2 交叉口上游车流运行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2.1 交织长度 | 第20-21页 |
2.2.2 交织流量比 | 第21-22页 |
2.2.3 车道数 | 第22页 |
2.3 交叉口上游左转公交车换道特性 | 第22-26页 |
2.3.1 左转公交车换道过程 | 第22-23页 |
2.3.2 左转公交车换道行为影响分析 | 第23-24页 |
2.3.3 左转公交车换道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4 左转公交车换道的可插入间隙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设置条件研究 | 第27-43页 |
3.1 公交车左转换道的影响参数 | 第27-28页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8页 |
3.3 交叉口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8-35页 |
3.3.1 仿真模型的选择 | 第28-30页 |
3.3.2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标定 | 第30-35页 |
3.4 仿真实验 | 第35-42页 |
3.4.1 参数取值范围 | 第35-36页 |
3.4.2 停靠站位置条件 | 第36-37页 |
3.4.3 交通量条件 | 第37-41页 |
3.4.4 车道数条件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的设置方法 | 第43-54页 |
4.1 右置公交左转车道的基本特点和影响 | 第43-45页 |
4.1.1 右置公交左转车道的基本特点 | 第43页 |
4.1.2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 交叉口渠化设计 | 第45-46页 |
4.3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类型选择 | 第46-49页 |
4.3.1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类型 | 第46-47页 |
4.3.2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与右转交通的协调 | 第47-49页 |
4.4 社会车辆左转车道右置的临界条件 | 第49-50页 |
4.5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的相关设施要求和建议 | 第50-52页 |
4.5.1 几何条件 | 第50-51页 |
4.5.2 交通标志标线 | 第51-52页 |
4.6 设置流程 | 第52-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公交左转车道右置的应用 | 第54-59页 |
5.1 实例分析 | 第54-58页 |
5.1.1 交叉口概况 | 第54-55页 |
5.1.2 交叉口问题分析 | 第55-56页 |
5.1.3 优化措施 | 第56-58页 |
5.1.4 仿真分析 | 第58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