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匝道区域行车安全及通行能力研究 | 第11-13页 |
1.2.2 车路协同系统概述 | 第13-17页 |
1.2.3 基于车路协同的入口匝道交通安全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交通管控技术基础 | 第23-33页 |
2.1 入口匝道区域交通特性分析 | 第23-25页 |
2.1.1 入口匝道区域安全性分析 | 第23-25页 |
2.1.2 入口匝道通行能力分析 | 第25页 |
2.2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交通安全技术 | 第25-26页 |
2.3 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第26-30页 |
2.3.1 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 | 第27-28页 |
2.3.2 车路协同典型应用 | 第28-30页 |
2.4 基于车路协同的入口匝道交通安全技术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方法及模型 | 第33-44页 |
3.1 基于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系统介绍 | 第33-35页 |
3.1.1 基于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必要性分析 | 第33-34页 |
3.1.2 基于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的基本原则 | 第34页 |
3.1.3 基于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的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3.2 基于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方法 | 第35-37页 |
3.3 匝道车辆汇入目标间隙的确定方法 | 第37-41页 |
3.3.1 目标汇入间隙的搜索方法 | 第37-39页 |
3.3.2 调节主线车速形成目标汇入间隙的方法 | 第39-41页 |
3.4 基于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模型求解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方法及模型 | 第44-58页 |
4.1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方法 | 第44-45页 |
4.1.1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的必要性分析 | 第44页 |
4.1.2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的基本原则 | 第44-45页 |
4.1.3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的基本思路 | 第45页 |
4.2 车路协同环境下主线外侧车辆的换道模型 | 第45-52页 |
4.2.1 主线车辆的换道目标间隙的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4.2.2 车路协同环境下主线车辆的换道目标间隙的确定模型 | 第46-48页 |
4.2.3 换道车辆的确定方法 | 第48-49页 |
4.2.4 基于车路协同的主线车辆换道模型 | 第49-52页 |
4.3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方法模型 | 第52-57页 |
4.3.1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过程分析 | 第52-53页 |
4.3.2 基于换道模型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方法 | 第53页 |
4.3.3 基于主线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目标间隙的确定方法 | 第53-55页 |
4.3.4 基于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模型及求解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58-83页 |
5.1 仿真实验工具介绍 | 第58-59页 |
5.2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 第59-64页 |
5.2.1 仿真实验总体框架设计 | 第59-63页 |
5.2.2 仿真实验需求分析 | 第63-64页 |
5.2.3 实验场景设定 | 第64页 |
5.2.4 仿真参数设定 | 第64页 |
5.3 仿真实验实现 | 第64-68页 |
5.3.1 实验对象选取 | 第65-66页 |
5.3.2 仿真控制 | 第66-67页 |
5.3.3 实时交通数据采集 | 第67页 |
5.3.4 评价文件激活 | 第67-68页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82页 |
5.4.1 考虑主线车速调节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8-74页 |
5.4.2 考虑主线车辆换道的匝道车辆汇入引导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5.4.3 两种策略下的结果分析对比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总结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