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 数据来源与收集 | 第16-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2.1 隐性知识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9-23页 |
2.1.1 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2 隐性知识研究的国外相关文献 | 第20-22页 |
2.1.3 隐性知识研究的国内相关文献 | 第22-23页 |
2.2 科学计量学方法在隐性知识研究测度方面的相关文献 | 第23-26页 |
2.2.1 科学计量学方法在隐性知识研究测度方面的国外相关文献 | 第23-24页 |
2.2.2 科学计量学方法在隐性知识研究测度方面的国内相关文献 | 第24-26页 |
2.3 简要评述 | 第26-27页 |
3 隐性知识研究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27-40页 |
3.1 数据及方法 | 第27-28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28-38页 |
3.2.1 科研产出 | 第28-31页 |
3.2.2 科学影响力 | 第31-33页 |
3.2.3 科研产出和科学影响力综合评价 | 第33-35页 |
3.2.4 学科领域分布 | 第35-36页 |
3.2.5 作者情况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隐性知识研究的跨国科学合作状况及动态演化分析 | 第40-48页 |
4.1 数据及方法 | 第40-41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41-46页 |
4.2.1 合作产出 | 第41页 |
4.2.2 合作关系特征及合作多样性 | 第41-43页 |
4.2.3 合作网络 | 第43-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管理学科下隐性知识研究的热点前沿及演化趋势 | 第48-52页 |
5.1 数据及方法 | 第48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48-51页 |
5.2.1 研究热点及前沿 | 第48-49页 |
5.2.2 关键词共现网络 | 第49-50页 |
5.2.3 研究主题的兴衰 | 第50-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 第52-63页 |
6.1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及工具 | 第52-57页 |
6.1.1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 | 第52-55页 |
6.1.2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工具 | 第55-57页 |
6.2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障碍分析 | 第57-59页 |
6.2.1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主客体障碍 | 第57-58页 |
6.2.2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组织环境障碍 | 第58-59页 |
6.3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及启示 | 第59-63页 |
6.3.1 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 第60页 |
6.3.2 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 | 第60-61页 |
6.3.3 建立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 第61-62页 |
6.3.4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 第62-63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3-67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7.2 研究贡献 | 第64-65页 |
7.3 研究不足 | 第65-66页 |
7.4 未来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