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3-14页 |
(二)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二、中日研究的现状 | 第15-26页 |
(一)研究的成果概览 | 第15-17页 |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17-24页 |
(三)《夜航诗话》的新研究角度 | 第24-2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津阪孝绰的生平与思想 | 第29-55页 |
第一节 津阪孝绰的人生家世 | 第30-39页 |
一、家族起源与世系 | 第30-33页 |
二、人生的主要经历 | 第33-39页 |
第二节 津阪孝绰的学术思想 | 第39-55页 |
一、古学衰退:宽政学风与折中学派 | 第39-42页 |
二、最终归于折中学派的儒学思想 | 第42-55页 |
第三章 津阪孝绰的学行与交游 | 第55-109页 |
第一节 少年学习经历与交游 | 第55-58页 |
一、少年师友:南宫大湫(1728—1778)、太田玩鸥(1745—1804) | 第56-57页 |
二、早年挚友:平井澹所(1762..1820) | 第57-58页 |
第二节 青年问学京都与交游 | 第58-93页 |
一、京都游学交往的儒者 | 第60-71页 |
二、京都游学与关西诗坛 | 第71-90页 |
三、京都游学交往的好友 | 第90-93页 |
第三节 晚年江户出府与交游 | 第93-109页 |
一、出仕津藩与旧友再会 | 第93-96页 |
二、折中学派与异学之禁 | 第96-100页 |
三、江湖诗社之江户四家 | 第100-109页 |
第四章 《夜航诗话》版本考述 | 第109-127页 |
第一节 日本的和刻单行本 | 第109-117页 |
一、和刻单行本日本保存概况 | 第109-112页 |
二、早稻田大学1836年稽古精舍本 | 第112-116页 |
三、道坂邵广《夜航诗话译注稿》本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中日韩辑编丛书本 | 第117-122页 |
一、池田四郎次郎《日本诗话丛书》 | 第117-120页 |
二、赵钟业《日本诗话丛书》 | 第120-121页 |
三、蔡镇楚《域外珍本诗话丛书》 | 第121页 |
四、马东歌《日本诗话二十种》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丛书、和刻单行本辨异 | 第122-127页 |
一、《夜航诗话序》 | 第122-124页 |
二、《夜航诗话》命名、成书、创作目的 | 第124-127页 |
第五章 《夜航诗话》征引中国诗话考述 | 第127-197页 |
第一节 《夜航诗话》征引中国诗话概述 | 第127-134页 |
一、征引中国诗话的主要目的 | 第128-129页 |
二、征引中国诗话的三种情况 | 第129-132页 |
三、征引中国诗话数量及篇目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夜航诗话》征引宋代诗话考述 | 第134-163页 |
一、征引宋人诗话汇编情况 | 第134-159页 |
二、《遁斋诗话》《渔隐诗话》 | 第159-163页 |
第三节 《夜航诗话》征引明代诗话考述 | 第163-181页 |
一、明代诗话征引的基本情况 | 第163-164页 |
二、杨慎著作征引及考据诗学 | 第164-171页 |
三、《四溟诗话》《艺苑卮言》 | 第171-177页 |
四、其他明代诗话征引情况 | 第177-181页 |
第四节 《夜航诗话》征引清代诗话考述 | 第181-197页 |
一、《随园诗话》征引基本情况 | 第181-187页 |
二、《随园诗话》多被征引原因 | 第187-189页 |
三、《随园诗话》诗学观选择接受 | 第189-197页 |
第六章 《夜航诗话》诗法论辨析 | 第197-221页 |
第一节 汉诗的文字典故 | 第198-204页 |
一、文字的辨析 | 第198-202页 |
二、典故的考释 | 第202-204页 |
第二节 汉诗的格律批评 | 第204-214页 |
一、汉诗的用韵 | 第205-208页 |
二、对偶的问题 | 第208-211页 |
三、平仄的问题 | 第211-212页 |
四、炼字的问题 | 第212页 |
五、句法的结构 | 第212-214页 |
第三节 诗家的规范问题 | 第214-221页 |
一、用品的规范 | 第215-216页 |
二、行为的规范 | 第216页 |
三、用语的规范 | 第216-217页 |
四、称呼的规范 | 第217-221页 |
结语 | 第221-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1页 |
附录 | 第231-239页 |
后记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