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关于节选文教学 | 第10-14页 |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指导 | 第14-16页 |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名著节选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概况 | 第18-3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与部分理论 | 第18-19页 |
一、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 第18页 |
二、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教材选文功能分类理论中的名著节选文定位 | 第19页 |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理念的发展与变迁 | 第19-25页 |
一、叶圣陶“读整本书”主张的提出与意义 | 第19-22页 |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读整本书”的相关规定 | 第22-24页 |
三、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语文教材中名著节选文的选编概况 | 第25-30页 |
一、名著节选文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分布 | 第25-27页 |
二、名著节选文在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分布 | 第27-29页 |
三、中学名著节选文选编情况的总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中学名著节选文的教学问题研究 | 第30-41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30-31页 |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 第3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30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30-3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第二节 中学名著节选文的教学问题研究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一、教学目标针对性不足 | 第31-32页 |
二、整体与部分处理不当造成文本误读 | 第32-35页 |
三、教学过程模式化影响学习效果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中学名著节选文的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第36-41页 |
一、课时有限,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 第36-37页 |
二、节选文的选编存在教学倾向性 | 第37-38页 |
三、教师缺乏对文本深入研究的意识 | 第38页 |
四、教师对名著节选文教学的不重视 | 第38-39页 |
五、学生阅读水平有限,缺乏阅读兴趣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美国语文》对中学名著节选文教学的启示 | 第41-46页 |
第一节 从部分到整体,强调批判性阅读 | 第41-44页 |
一、充分的背景知识为批判性阅读提供了知识基础 | 第41-42页 |
二、课后习题开放式的表述为批判性阅读提供了思维空间 | 第42-43页 |
三、站在文学理论的高度进行批判性阅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文学与生活的跨界融合 | 第44页 |
第三节 文学与历史的跨学科融合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中学名著节选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 第46-58页 |
第一节 根据教学目标,区分名著节选文的不同功能 | 第46-50页 |
一、把节选当引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第46-48页 |
二、把节选当范文,带领学生欣赏名著 | 第48-49页 |
三、把节选当例子,指导学生读整本书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基于学生能力,从理解性阅读到批判性阅读 | 第50-58页 |
一、自主阅读,强调回归原著理解文本 | 第51-53页 |
二、举一反三,设置阅读汇报课 | 第53-55页 |
三、思维训练,开展主题式研习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