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板块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评价原则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板块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一、系统设计理论 | 第18-19页 |
二、结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三、有效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四、认知学习理论 | 第21页 |
第二节 板块式教学的评价原则 | 第21-24页 |
一、教学结构设计合目的性 | 第21页 |
二、教学结构具有内在逻辑性 | 第21-22页 |
三、教学结构具有美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板块式教学的现状研究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板块式教学的提出与发展 | 第24-25页 |
一、板块式教学的提出 | 第24-25页 |
二、板块式教学的发展 | 第25页 |
第二节 板块式教学的问题研究 | 第25-32页 |
一、板块切分随意,缺乏整体性 | 第25-29页 |
二、板块设计缺乏梯度,不利于思维提升 | 第29-30页 |
三、机械套用板块,走向教学步骤八股化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余映潮与薛法根板块式教学的板块构成比较 | 第32-46页 |
第一节 板块的主题及内容比较 | 第32-38页 |
一、余映潮:读、品、练三大板块 | 第32-35页 |
二、薛法根:读、悟、习三大板块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板块的组织和功能比较 | 第38-46页 |
一、板块目标的确定 | 第38-41页 |
二、板块组合的顺序 | 第41-43页 |
三、板块的功能指向 | 第43-46页 |
第四章 余映潮与薛法根板块式教学的特点及取向比较 | 第46-52页 |
第一节 板块式活动的“内容”差异:读与思VS语言建构 | 第46-48页 |
一、余映潮:倾向于“读与思”的活动内容 | 第46-47页 |
二、薛法根:倾向于“语言建构”的活动内容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板块式活动的“功能”差异:单个能力训练VS综合性能力训练.. | 第48-52页 |
一、余映潮:以单个能力训练为主 | 第48-50页 |
二、薛法根:以综合性能力训练为主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余映潮与薛法根板块式教学的借鉴意义与建议 | 第52-62页 |
第一节 板块式教学的借鉴意义 | 第53-60页 |
一、用“板块”重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内容的科学化 | 第53-55页 |
二、用“板块”重构教学步骤,追求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 第55-57页 |
三、追求清晰的板块功能定位,提升教学效率 | 第57-60页 |
第二节 板块式教学的建议 | 第60-62页 |
一、与其机械模仿,不如学习教学理念 | 第60-61页 |
二、板块式教学在模仿运用中要有创新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绩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