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演化视野下的“于”与“X_单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5-16页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2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5 语料与相关说明 | 第29-32页 |
1.5.1 语料来源 | 第29-30页 |
1.5.2 相关说明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于”的共时、历时考察 | 第32-80页 |
2.1 基于大规模通用语料库的“于”的计量研究 | 第32-41页 |
2.1.1 语料来源与介词候选集的构建 | 第33-35页 |
2.1.2 汉语介词常用程度的计量考察 | 第35-38页 |
2.1.3 语体表现 | 第38-41页 |
2.2 “于”的句法功能与语义表征 | 第41-63页 |
2.2.1 词汇的心理表征与介词分型 | 第41-45页 |
2.2.2 现代汉语中的“于” | 第45-52页 |
2.2.3 “于”的语义图式 | 第52-63页 |
2.3 “于”的历时考察 | 第63-80页 |
2.3.1 先秦时期的“于” | 第64-65页 |
2.3.3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于” | 第65-67页 |
2.3.4 唐宋时期的“于” | 第67-69页 |
2.3.5 元明时期的“于” | 第69-76页 |
2.3.6 清朝时期的“于” | 第76-79页 |
2.3.7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X_单+于”的词感程度考察 | 第80-107页 |
3.1 汉语词的确认及其与短语的区分 | 第80-88页 |
3.1.1 “词”是什么? | 第80-82页 |
3.1.2 如何区分 | 第82-84页 |
3.1.3 词感的制约因素 | 第84-87页 |
3.1.4 难点问题 | 第87-88页 |
3.2 “X_单+于”的词汇化程度 | 第88-95页 |
3.2.1 X_单+于”候选集与分类 | 第88-90页 |
3.2.2 “公众词感”一致性实验 | 第90-95页 |
3.3 词汇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95-100页 |
3.3.1 成词比较与语义融合 | 第95-97页 |
3.3.2 句法因素 | 第97-98页 |
3.3.3 频率因素 | 第98-100页 |
3.4 共性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 | 第100-105页 |
3.4.1 去范畴化 | 第101页 |
3.4.2 介词并入 | 第101页 |
3.4.3 韵律因素 | 第101-103页 |
3.4.4 心理因素 | 第103-104页 |
3.4.5 句法因素 | 第104页 |
3.4.6 频率因素 | 第104-10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若干个案研究:“X于”的词汇化 | 第107-136页 |
4.1 副词性:“过于”与“终于”的词汇化 | 第107-116页 |
4.1.1 “过于”的成词过程 | 第107-111页 |
4.1.2 “终于”的成词过程 | 第111-114页 |
4.1.3 演化的共性和个性 | 第114-116页 |
4.2 连、介兼类:“鉴于”与“由于”的词汇化 | 第116-127页 |
4.2.1 “鉴于”的共时考察 | 第116-118页 |
4.2.2 “鉴于”的成词过程 | 第118-124页 |
4.2.3 “由于”的共时考察 | 第124-126页 |
4.2.4 “由于”的成词过程 | 第126-127页 |
4.3 “至于”的词汇化 | 第127-134页 |
4.3.1 “至于”的共时考察 | 第128-132页 |
4.3.2 “至于”的成词过程 | 第132-1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36-142页 |
5.1 本文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136-139页 |
5.1.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36-137页 |
5.1.2 语言演化的再认识 | 第137-139页 |
5.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第139-140页 |
5.2.1 创新之处 | 第139页 |
5.2.2 不足之处 | 第139-140页 |
5.3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附录: “X于”词感实验的反应时数据 | 第154-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