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7页 |
2.1.2 创新效率理论 | 第17-18页 |
2.1.3 创新系统理论 | 第18页 |
2.1.4 技术群理论 | 第18页 |
2.2 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2.1 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综述 | 第18-19页 |
2.2.2 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视角综述 | 第19-21页 |
2.3 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综述—异质性主体视角 | 第21-23页 |
2.4 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异质性技术下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第24-42页 |
3.1 模型介绍 | 第24-26页 |
3.1.1 Meta-Frontier效用函数 | 第24页 |
3.1.2 关联两阶段共同边界DEA模型 | 第24-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3 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28页 |
3.4 创新效率评价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3.5 异质性群组横向静态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 第29-34页 |
3.5.1 同质性视角下横向静态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 第29-30页 |
3.5.2 异质性群组视角下横向静态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 第30-32页 |
3.5.3 横向静态技术缺口比率分析 | 第32-34页 |
3.6 异质性群组纵向动态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 第34-42页 |
3.6.1 同质性视角下纵向动态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 第35-37页 |
3.6.2 异质性群组视角下纵向动态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 第37-39页 |
3.6.3 纵向动态技术缺口比率分析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异质性主体下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0页 |
4.1 TOBIT回归模型介绍 | 第42页 |
4.2 影响因素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4.3 异质性主体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页 |
4.4 异质性主体下的创新效率影响因素TOBIT回归分析 | 第44-50页 |
4.4.1 技术同质性视角下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4.4.2 技术异质视角下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0-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1.1 效率评价阶段结论 | 第50-51页 |
5.1.2 影响因素回归分析阶段结论 | 第51页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5.2.1 企业主体:清晰定位、寻找痛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 第52页 |
5.2.2 政府主体:优化环境、创造机会,助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 第52页 |
5.2.3 外商主体:深入本土市场、加强交流,助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 | 第52-53页 |
5.2.4 产学研机构主体:明确权责、优化合作模式,推动企业创新效率 | 第53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