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风险干预的区域交通流协调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协调控制交通流参数预测方法研究 | 第15-27页 |
2.1 区域交通流协调控制基础 | 第15-16页 |
2.1.1 区域交通流协调控制理念 | 第15-16页 |
2.1.2 区域交通流协调控制评价指标 | 第16页 |
2.2 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 | 第16-19页 |
2.2.1 短时交通流预测基础 | 第16-17页 |
2.2.2 常用交通流预测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17-18页 |
2.2.3 基于深度学习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2.3 基于LSTM的短时交通流参数预测方法 | 第19-25页 |
2.3.1 基本流程和步骤 | 第19-21页 |
2.3.2 动态预测时间间隔计算 | 第21-22页 |
2.3.3 时间序列数据预处理 | 第22-23页 |
2.3.4 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建立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区域交通流运行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第27-39页 |
3.1 区域交通流运行风险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3.1.1 区域交通流运行风险定义 | 第27-28页 |
3.1.2 道路交通流运行风险分类及特征 | 第28-29页 |
3.1.3 交通流运行风险判别指标确定 | 第29-30页 |
3.2 道路交通流运行风险分类模型 | 第30-34页 |
3.2.1 模型思路 | 第30-31页 |
3.2.2 模型输入标定 | 第31-32页 |
3.2.3 模型结构设计 | 第32-34页 |
3.3 区域交通流运行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第34-38页 |
3.3.1 方法思路 | 第34-35页 |
3.3.2 道路交通流运行风险量化 | 第35页 |
3.3.3 区域交通流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35-38页 |
3.3.4 区域交通流运行风险指数确定 | 第38页 |
3.3.5 区域交通流运行风险分级标准建立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考虑风险干预的区域协调双层优化模型研究 | 第39-49页 |
4.1 风险干预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 第39-42页 |
4.1.1 交通流畅通状态策略分析 | 第40页 |
4.1.2 交通流轻度拥堵状态下策略分析 | 第40-41页 |
4.1.3 交通流部分失效状态下的策略分析 | 第41页 |
4.1.4 交通流重度失效状态下的策略分析 | 第41-42页 |
4.2 区域自适应协调双层优化模型 | 第42-45页 |
4.2.1 疏散能力最大化模型 | 第43-45页 |
4.2.2 停车延误最小化模型 | 第45页 |
4.3 模型求解算法 | 第45-48页 |
4.3.1 遗传模拟退火算法 | 第45-46页 |
4.3.2 算法设计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与方法验证 | 第49-61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9页 |
5.2 道路交通流运行风险分类模型验证 | 第49-51页 |
5.2.1 模型实现 | 第49-50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3 区域自适应协调双层优化方法验证 | 第51-60页 |
5.3.1 定时控制方法 | 第53-54页 |
5.3.2 区域自适应协调控制方法 | 第54-57页 |
5.3.3 方法验证结果对比 | 第57页 |
5.3.4 控制效果评价 | 第57-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