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20-29页 |
2.1 教育大数据 | 第20-23页 |
2.1.1 大数据与教育大数据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教育大数据的构成与特征 | 第21-22页 |
2.1.3 教育大数据的功能与作用 | 第22-23页 |
2.2 “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 第23-25页 |
2.2.1 “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 教育大数据对“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作用 | 第25-26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页 |
2.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2.4.3 活动理论 | 第27页 |
2.4.4 混合学习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29-41页 |
3.1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3.1.1 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9页 |
3.1.2 教育大数据支撑平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3.2 传统“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回归学习本体”的“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 第30-31页 |
3.2.2 “教与学关系重构”的“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 第31-32页 |
3.3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 第32-37页 |
3.3.1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概念 | 第32-33页 |
3.3.2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关键要素分析 | 第33-37页 |
3.4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 第37-41页 |
3.4.1 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十二环节循环系统 | 第37-40页 |
3.4.2 线上自适应评价与线下检测性评价相结合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41-58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1-47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4.1.2 实验对象 | 第41页 |
4.1.3 实验内容 | 第41页 |
4.1.4 实验变量 | 第41-42页 |
4.1.5 实验假设 | 第42页 |
4.1.6 实验准备 | 第42-47页 |
4.2 实验实施 | 第47-58页 |
4.2.1 前测 | 第47-48页 |
4.2.2 实验组教学过程 | 第48-57页 |
4.2.3 实验后测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教育大数据支撑下“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实验分析 | 第58-64页 |
5.1 数据采集 | 第58页 |
5.2 前测结果 | 第58-59页 |
5.3 后测结果 | 第59-64页 |
5.3.1 对照组和试验组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5.3.2 实验班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调研分析 | 第61-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4-6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注释 | 第67-69页 |
重要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