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车身胶接结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粘接技术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粘接技术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1 本文选题依据第18-19页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9-21页
第2章 粘接结构的试验方法研究第21-3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粘接结构受力形式分析第21-22页
    2.3 粘接试件及工装夹具设计第22-26页
        2.3.1 粘接试件的设计与制作第22-23页
        2.3.2 粘接工装夹具的制作第23-26页
    2.4 胶粘剂哑铃型试件力学性能测试第26-27页
        2.4.1 胶粘剂哑铃型试件第26页
        2.4.2 哑铃型胶粘剂模具第26-27页
    2.5 实验测试设备第27-30页
        2.5.1 力学性能实验测试装置第27-28页
        2.5.2 全场非接触式应变测量设备第28-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3页
第3章 粘接试件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第33-61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哑铃型试件强度测试第34-36页
        3.2.1 试验方案设计第34页
        3.2.2 实验方案制定第34-35页
        3.2.3 哑铃型试件力学性能提取第35-36页
    3.3 粘接试件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第36-42页
        3.3.1 试验研究方法第36-37页
        3.3.2 试验方案设计第37-39页
        3.3.3 试验测试方法及测试流程第39-41页
        3.3.4 实验数据提取方法第41-42页
    3.4 对接试件实验测试分析第42-48页
        3.4.1 失效强度及载荷-位移曲线分析第42-44页
        3.4.2 失效断面破坏形式分析第44-47页
        3.4.3 失效位移及应变分析第47-48页
    3.5 搭接试件实验测试分析第48-54页
        3.5.1 失效强度及载荷-位移曲线分析第48-51页
        3.5.2 失效断面破坏形式分析第51-52页
        3.5.3 失效位移及应变分析第52-54页
    3.6 嵌接试件实验测试分析第54-59页
        3.6.1 失效强度及载荷-位移曲线分析第54-56页
        3.6.2 失效断面破坏形式分析第56-57页
        3.6.3 失效位移及应变分析第57-59页
    3.7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边界效应对粘接接头有限元仿真分析第61-85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第61-63页
    4.3 对接试件接头仿真分析第63-70页
        4.3.1 分析方案设计第63-65页
        4.3.2 不同胶层厚度对接接头仿真分析第65-67页
        4.3.3 胶层内部应力曲线对比分析第67-68页
        4.3.4 胶层边界约束对比分析第68-70页
    4.4 搭接试件接头仿真分析第70-76页
        4.4.1 分析方案设计第70-71页
        4.4.2 不同胶层厚度搭接接头仿真分析第71-74页
        4.4.3 胶层内部应力曲线对比分析第74-76页
    4.5 嵌接试件接头仿真分析第76-82页
        4.5.1 分析方案设计第76-77页
        4.5.2 不同胶层厚度嵌接接头仿真分析第77-81页
        4.5.3 胶层内部应力曲线对比分析第81-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5页
第5章 胶接结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改进研究第85-99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几何非线性理论分析基础第86-88页
    5.3 粘接试件力学性能测试分析及修正方法第88-95页
        5.3.1 胶层颈缩变形量分析研究第88-90页
        5.3.2 Vic-3D胶层变形量测试分析第90-91页
        5.3.3 建立修正函数及力学性能修正第91-95页
    5.4 提出力学性能测试改进方法第95-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9-103页
    6.1 本文总结第99-100页
    6.2 未来研究展望第100-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合金引擎盖外板冲压回弹控制及型面补偿研究
下一篇:基于协同环境下的知识嵌入式车身零部件框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