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 1.5.1 本文创新点 | 第18页 |
| 1.5.2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 2 文献回顾及评述 | 第20-30页 |
| 2.1 高管团队背景特征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 2.2 财务报表舞弊相关研究 | 第24-28页 |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 2.3 文献评述 | 第28-30页 |
|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30-38页 |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0-32页 |
| 3.1.1 高管团队界定 | 第30-31页 |
| 3.1.2 高管团队背景特征衡量 | 第31页 |
| 3.1.3 财务报表舞弊的内涵 | 第31-32页 |
| 3.2 高管团队背景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 3.2.1 高阶理论 | 第32-34页 |
| 3.2.2 高阶理论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 第34页 |
| 3.3 财务舞弊所涉及的理论 | 第34-38页 |
| 3.3.1 动因理论 | 第34-35页 |
| 3.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5-36页 |
| 3.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6-38页 |
| 4 研究设计 | 第38-49页 |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38-42页 |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 4.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42-43页 |
| 4.2.2 配对样本的选择 | 第43页 |
| 4.2.3 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 4.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第44-49页 |
| 4.3.1 模型构建 | 第44页 |
| 4.3.2 变量选取 | 第44-49页 |
| 5 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 第49-64页 |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9-54页 |
| 5.1.1 报表舞弊样本行业分布的描述性统计 | 第49-50页 |
| 5.1.2 报表舞弊样本年份分布的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 5.1.3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第51-53页 |
| 5.1.4 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 | 第53-54页 |
| 5.2 Logistic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4-64页 |
| 5.2.1 相关性分析 | 第54-58页 |
| 5.2.2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8-64页 |
| 6 对策建议 | 第64-67页 |
| 6.1 优化公司高管团队配置 | 第64-65页 |
| 6.2 事务所合理安排审计工作 | 第65-66页 |
| 6.3 利益相关者衡量报表可信度 | 第66-6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附录 | 第76-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