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字书、字典、词典论文--词典论文

基于《汉语大词典》的词义演变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2-16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本文的研究价值第13-14页
        1.2.1 理论价值第13页
        1.2.2 应用价值第13-14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4-16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16-24页
    2.1 汉语史研究回溯第16-19页
        2.1.1 词语演变面貌的呈现第16-17页
        2.1.2 词义演变面貌的研究第17-19页
    2.2 西方词义演变研究回溯第19-22页
        2.2.1 历史语文语义学第19-20页
        2.2.2 历时结构语义学第20-21页
        2.2.3 历时认知语义学第21-22页
    2.3 汉语词义演变研究趋势第22-24页
        2.3.1 研究方法的改进第22-23页
        2.3.2 研究内容的转变第23页
        2.3.3 研究对象的转变第23-24页
第3章 词义演变资源的建设与呈现第24-29页
    3.1 词义演变资源的来源第24-25页
    3.2 词义演变资源的建设第25-26页
    3.3 词义演变数据的呈现第26-28页
    3.4 小结第28-29页
第4章 词义演变的时代面貌及规律第29-51页
    4.1 词汇义项的时代面貌第29-37页
        4.1.1 词汇义项的时代数量分布第29-33页
        4.1.2 词汇词长的时代分布第33-37页
    4.2 先秦词汇的后代沿用第37-42页
        4.2.1 先秦词汇义项的时代数量分布第37-40页
        4.2.2 先秦词汇词长的时代分布第40-42页
    4.3 当代词汇的前代使用第42-47页
        4.3.1 当代词汇义项的时代数量分布第42-45页
        4.3.2 当代词汇词长的时代分布第45-47页
    4.4 汉语词汇演变规律第47-48页
    4.5 小结第48-51页
第5章 基于框架的汉语词义演变研究第51-75页
    5.1 词义框架演变研究对象的确立第51-53页
    5.2 词义演变的框架分析体系第53-55页
        5.2.1 框架概念的来源及内涵第53-54页
        5.2.2 框架分析的体系第54-55页
    5.3 基于个案的词义框架演变分析第55-67页
        5.3.1 动作类义项——“烧”第56-58页
        5.3.2 属性类义项——“赤”第58-61页
        5.3.3 属性类义项——“小”第61-63页
        5.3.4 实体类义项——“圆”第63-66页
        5.3.5 数量类义项——“二”第66-67页
    5.4 基于统计的词义框架演变分析第67-73页
        5.4.1 词性变化模式比重第68-69页
        5.4.2 框架义项发展模式比重第69-70页
        5.4.3 本义基本框架距离比重第70-71页
        5.4.4 其他理论对词义演变解释力第71-73页
    5.5 小结第73-7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8页
    6.1 研究的总结第75-76页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副词“都”和印尼语对应词的对比及偏误分析
下一篇:网络玄幻长篇小说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