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互联网对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2-14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页
        1.2.2 实践意义第14页
    1.3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文献法第14页
        1.3.2 问卷调查法第14-15页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框架第15-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第17-24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2.1.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2.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1页
        2.1.3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第21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1-24页
第三章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一般特点第24-27页
    3.1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多重身份性第24页
    3.2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随意性第24页
    3.3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广泛性第24-25页
    3.4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间接性第25页
    3.5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简化性第25-26页
    3.6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平等性第26页
    3.7 互联网人际交往的脆弱性第26-27页
第四章 大学生互联网人际交往使用程度综合评价第27-35页
    4.1 评价指标的甄选原则与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7-28页
        4.1.1 科学性原则第27页
        4.1.2 系统性原则第27页
        4.1.3 可操作性原则第27-28页
        4.1.4 可量化原则第28页
    4.2 构造判断矩阵第28页
    4.3 求取指标权重第28-29页
    4.4 一致性检验第29-30页
    4.5 确定评分标准第30-33页
    4.6 计算综合得分第33-35页
第五章 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第35-46页
    5.1 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第35-41页
        5.1.1 交往对象的扩大化第35-36页
        5.1.2 满足人际交往需求第36页
        5.1.3 人际交往的便利化第36-37页
        5.1.4 深化已存在的现实人际关系第37-38页
        5.1.5 交流内容开放化第38-39页
        5.1.6 激发参与人际交往的热情第39-40页
        5.1.7 提供不同角色的实践场所第40-41页
        5.1.8 激发创造性思维第41页
    5.2 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第41-46页
        5.2.1 引起互联网成瘾症第41-42页
        5.2.2 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第42-43页
        5.2.3 引发人际交往信任危机第43-44页
        5.2.4 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第44页
        5.2.5 增加人际交往中的危险性第44-45页
        5.2.6 使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弱化第45页
        5.2.7 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代沟”第45-46页
第六章 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第46-53页
    6.1 大学生互联网人际交往使用程度与交往主动性水平相关分析第46-47页
    6.2 大学生互联网人际交往使用程度与交往支配性水平相关分析第47-49页
    6.3 大学生互联网人际交往使用程度与交往规范性程度相关分析第49-50页
    6.4 大学生互联网人际交往使用程度与交往开发性程度相关分析第50-53页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第53-57页
    7.1 目标与原则第53-54页
        7.1.1 以人为本原则第53页
        7.1.2 强化自律原则第53页
        7.1.3 积极干预原则第53-54页
        7.1.4 内外协作原则第54页
    7.2 应对措施第54-57页
        7.2.1 社会方面第54页
        7.2.2 学校方面第54-55页
        7.2.3 家庭方面第55-56页
        7.2.4 个人方面第56-57页
结论第57-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71页
致谢第71-72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下一篇: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