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生学术道德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 | 第21-30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1-25页 |
2.1.1 学术道德及其相关概念解析 | 第21-22页 |
2.1.2 学术道德规范 | 第22页 |
2.1.3 学术道德失范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2.1.4 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2.1.5 研究生学术道德 | 第24-25页 |
2.1.6 长效机制 | 第25页 |
2.2 研究生学术道德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1 心理学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25-26页 |
2.2.2 教育学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 第26-27页 |
2.2.3 管理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 | 第27页 |
2.3 国家学术道德政策发展 | 第27-29页 |
2.4 高校研究生学术规范 | 第29-30页 |
第3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国际经验 | 第30-36页 |
3.1 美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 第30-34页 |
3.1.1 完整的荣誉守则制度 | 第31-32页 |
3.1.2 导师的学术引导与规范 | 第32-33页 |
3.1.3 严厉的学术违规处理制度 | 第33-34页 |
3.1.4 新的反剽窃软件 | 第34页 |
3.2 欧洲国家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 第34-36页 |
3.2.1 德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 第34-35页 |
3.2.2 瑞典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 第35页 |
3.2.3 法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 第35-36页 |
第4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实证分析 | 第36-52页 |
4.1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分析 | 第36-38页 |
4.2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以江西高校为例 | 第38-46页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8-39页 |
4.2.2 调查对象选择 | 第39页 |
4.2.3 测试方法 | 第39页 |
4.2.4 调查结果 | 第39-46页 |
4.3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的访谈分析 | 第46-51页 |
4.3.1 访谈设计 | 第46-47页 |
4.3.2 访谈报告 | 第47-51页 |
4.4 实证分析结论 | 第51-52页 |
第5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深层原因分析 | 第52-57页 |
5.1 社会因素 | 第52-53页 |
5.1.1 急功近利的社会不良风气 | 第52页 |
5.1.2 监督管理手段落后 | 第52-53页 |
5.1.3 高新技术为学术造假提供便利 | 第53页 |
5.2 高校因素 | 第53-55页 |
5.2.1 高校学术资源的稀缺性 | 第53-54页 |
5.2.2 刻板的学术评价制度 | 第54页 |
5.2.3 导学关系不和谐 | 第54-55页 |
5.3 个人因素 | 第55-57页 |
5.3.1 个人科研能力 | 第55页 |
5.3.2 个人心理因素 | 第55-57页 |
第6章 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 第57-62页 |
6.1 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他律机制 | 第57-59页 |
6.1.1 社会管理机制 | 第57页 |
6.1.2 学校教育机制 | 第57-58页 |
6.1.3 导师强化机制 | 第58-59页 |
6.2 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机制 | 第59-61页 |
6.2.1 学术道德自律精神培养机制 | 第59-60页 |
6.2.2 研究生学术自我管理机制 | 第60-61页 |
6.3 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和他律机制间的联系与互动 | 第61-62页 |
6.3.1 机制间的相互联系 | 第61页 |
6.3.2 机制间的相互转化 | 第61-62页 |
第7章 结语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