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 区域经济 | 第12-13页 |
(二) 北钦防地区 | 第13页 |
(三) 高等教育 | 第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二) 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相关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五、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北钦防地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 第19-29页 |
一、北钦防地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第19-21页 |
(一) 区位优势 | 第19页 |
(二) 资源优势 | 第19-20页 |
(三) 政策优势 | 第20-21页 |
二、北钦防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21-24页 |
(一) 北钦防地区整体经济水平 | 第21-22页 |
(二) 北钦防地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 | 第22-23页 |
(三) 北部湾城市群(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进入“同城一体化”时代 | 第23页 |
(四) 临海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优势突显 | 第23-24页 |
(五) 对外合作程度加深,区域合作空间上升 | 第24页 |
三、北钦防地区经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 | 第24-29页 |
(一) 人才规模总量需求分析 | 第24-25页 |
(二) 人才需求层次及类型分析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38页 |
一、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现状 | 第29-32页 |
(一) 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院校概况 | 第29-30页 |
(二) 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院校培养规模 | 第30-32页 |
二、北钦防地区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分析 | 第32-36页 |
(一)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 第32-34页 |
(二) 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情况 | 第34-36页 |
三、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师资情况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北钦防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匹配性分析 | 第38-48页 |
一、高等教育规模、层次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 第38-40页 |
(一) 高校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区域人才需求量 | 第38页 |
(二) 高校办学层次偏低,难以达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度 | 第38-40页 |
二、专业结构不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 第40-45页 |
(一) 专业设置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一致 | 第40-41页 |
(二) 北部湾经济区九大产业的需求专业还存在空缺 | 第41-45页 |
三、学术科研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区域产业的契合性 | 第45-46页 |
四、外部环境给予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助力不足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北钦防地区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探索 | 第48-55页 |
一、北钦防地区海洋产业的“前世今生” | 第48-49页 |
二、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海洋高等教育的诉求 | 第49-51页 |
(一) 因势利导——沿海地区开展海洋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二) 广西海洋经济迫切需要海洋高等教育的支持 | 第50-51页 |
三、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海洋高等教育的探索 | 第51-53页 |
(一) 涉海学科体系的构建 | 第51-52页 |
(二) 海洋科研能力的支持 | 第52-53页 |
四、北钦防地区发展海洋高等教育道路上的关隘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北钦防地区区域经济开发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 第55-63页 |
一、增强高等教育发展意识,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 第55-56页 |
二、办学主体多元化,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 第56-57页 |
(一) 加强地区合作办学,引进高校进驻北钦防 | 第56-57页 |
(二) 放宽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入条件,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 第57页 |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经费 | 第57-58页 |
四、合理定位,优化和提升高等教育层次水平 | 第58-60页 |
(一) 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 | 第58-59页 |
(二) 优化和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水平 | 第59-60页 |
五、科学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 | 第60-61页 |
(一) 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的“进与退” | 第60页 |
(二) 建立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的学科专业 | 第60-61页 |
(三) 加强涉海专业学科的建设 | 第61页 |
六、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 第61-63页 |
(一) 人才引进,改善师资队伍水平 | 第61页 |
(二) 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61-62页 |
(三)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 第62页 |
(四) 重视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深造培养工作 | 第62-63页 |
注释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