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客家山歌之比较显微民间音乐传承中的“文化血缘”--以梅县与兴国县客家山歌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5-7页
引言第7-11页
    1. 研究范畴的界定第7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7-9页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4. 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1章 梅县与兴国县客家山歌的形成第11-15页
    1.1 梅县客家山歌的形成第11-12页
        1.1.1 梅县客家山歌的孕育与成型第11页
        1.1.2 梅县客家山歌的近代发展与成熟第11-12页
    1.2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形成第12-15页
        1.2.1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孕育与成型第13页
        1.2.2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近代发展与成熟第13-15页
第2章 梅县与兴国县客家山歌音乐形态研究第15-40页
    2.1 梅县客家山歌音乐形态研究第16-27页
        2.1.1 地态、语态对梅县客家山歌形成的影响第16页
        2.1.2 梅县客家山歌的旋律音调特征第16-23页
        2.1.3 梅县客家山歌的调式旋法特征第23-24页
        2.1.4 梅县客家山歌的结构特征第24-26页
        2.1.5 梅县客家山歌的伴奏特征第26-27页
    2.2 兴国县客家山歌音乐形态研究第27-40页
        2.2.1 地态、语态对兴国县客家山歌形成的影响第27-28页
        2.2.2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旋律音调特征第28-36页
        2.2.3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调式旋法特征第36-37页
        2.2.4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结构特征第37-38页
        2.2.5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伴奏特征第38-40页
第3章 梅县与兴国县两地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第40-44页
    3.1 梅县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第40-41页
        3.1.1 创新宣传梅县客家山歌第40-41页
        3.1.2 树立“梅县客家山歌”品牌第41页
        3.1.3 积极培养山歌人才第41页
    3.2 兴国县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第41-44页
        3.2.1 创新宣传兴国客家山歌第42页
        3.2.2 树立“兴国客家山歌”品牌第42页
        3.2.3 积极培养山歌人才第42-44页
第4章 比较梅县与兴国县客家山歌佐证民间音乐传承中的“文化血缘”第44-51页
    4.1 从形成角度看第44-46页
        4.1.1 上千年的渊源历史第44-45页
        4.1.2 最早史料记载同为唐朝第45页
        4.1.3 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为之发展与繁荣期第45-46页
    4.2 从音乐形态角度看第46-49页
        4.2.1 地态、语态上第46-47页
        4.2.2 旋律音调上第47-48页
        4.2.3 调式旋法上第48页
        4.2.4 结构特征上第48页
        4.2.5 伴奏形式上第48-49页
    4.3 从传承方式角度看第49-51页
        4.3.1 创新宣传客家山歌第49页
        4.3.2 树立“客家山歌”品牌第49-50页
        4.3.3 培养客家山歌人才第50-51页
第5章 两地区客家山歌对继承和发展客家音乐文化及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意义第51-53页
    5.1 对客家音乐文化的意义第51页
    5.2 对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意义第51-53页
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第58-67页
致谢第67-68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病理文本数据的结构化处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数字化批注式英语阅读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