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9页 |
三、研究目标、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9-24页 |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动画 | 第24-57页 |
第一节 教育动画的内涵 | 第24-35页 |
一、概念的初始分析 | 第24-27页 |
二、从“自然”到“文化”——“教育”的观念结构 | 第27-31页 |
三、教育动画的定义 | 第31-35页 |
第二节 概念的边界及其相邻概念 | 第35-45页 |
一、教育动画内涵的两个边界 | 第35-40页 |
二、教育动画、演示动画与艺术动画 | 第40-42页 |
三、教育与艺术在动画形式中的结构性关系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儿童叙事的历史观念及其他 | 第45-57页 |
一、教育动画、儿童动画以及儿童文学的教育主义与审美主义 | 第45-51页 |
二、艺术自律、人的成长及其失落 | 第51-57页 |
第二章 教育动画的两大核心特征 | 第57-78页 |
第一节 “光晕”的“施教”形式 | 第57-68页 |
一、“光晕”形式概述 | 第57-59页 |
二、权威的重塑 | 第59-62页 |
三、“光晕”的具体形式及其观念谱系 | 第62-68页 |
第二节 “冗余”的“引导”形式 | 第68-76页 |
一、“冗余”形式概述 | 第68-72页 |
二、“冗余”的具体形式及其谱系 | 第72-74页 |
三、“引导”式教育形式和幼儿审美的共通性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自然与文化范畴之间的教育意指叙事 | 第78-103页 |
第一节 教育意图与动画形式的契合关系 | 第78-91页 |
一、动画发挥教育功能的先天优势 | 第78-82页 |
二、动画素材表意的性质偏向 | 第82-87页 |
三、意指行为的“居间形态”与教育功能 | 第87-91页 |
第二节 教育意指叙事的形式与历史机制 | 第91-103页 |
一、教育意指与动画叙事的张力结构 | 第92-97页 |
二、教育动画的文体传统 | 第97-103页 |
第四章 教育动画的分类 | 第103-134页 |
第一节 教育动画的分类方法 | 第103-111页 |
一、教育动画中的知识形态 | 第103-105页 |
二、形式变化与分类方法 | 第105-111页 |
第二节 教育动画具体类型 | 第111-125页 |
一、知识教育动画的二分 | 第111-113页 |
二、道德教育动画的二分 | 第113-119页 |
三、神学教育动画的二分 | 第119-125页 |
第三节 教育动画的分类依据 | 第125-134页 |
一、知识观念的历史逻辑 | 第126-129页 |
二、知识形态与教育动画的内容 | 第129-134页 |
第五章 教育动画的功能机制 | 第134-151页 |
第一节 动画中的“默会知识”与审美 | 第134-140页 |
第二节 “递增重复”的意指叙事与教育功能的发生 | 第140-147页 |
一、“递增重复”的叙事现象 | 第140-145页 |
二、“言述与默会”、“特殊和一般”的循环上升 | 第145-147页 |
第三节 幼儿的成长以及关于动画片的审美偏见 | 第147-151页 |
结语 | 第151-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3-174页 |
后记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