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导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田野调查法 | 第16-1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区域与村落背景 | 第18-21页 |
| ·大环境 | 第18-19页 |
| ·区域背景:云贵高原上的小村 | 第18页 |
| ·历史建构:从散村到移民混居 | 第18-19页 |
| ·小背景 | 第19-21页 |
| ·“雨落”的意义释源 | 第19页 |
| ·雨落村的现实生活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村落的个性:祭山仪式及其构成 | 第21-26页 |
| ·前奏:祭山前的准备 | 第21-22页 |
| ·请毕摩 | 第21-22页 |
| ·凑份子 | 第22页 |
| ·序曲:请神 | 第22页 |
| ·开演:祭者的歌 | 第22-25页 |
| ·祭山神 | 第22-23页 |
| ·扫寨子 | 第23-25页 |
| ·祭小白龙 | 第25页 |
| ·谢幕:沐浴山神的恩赐 | 第25-26页 |
| ·吃神饭 | 第25页 |
| ·拿神粮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村落世界的生活逻辑:祭山仪式的生存实践 | 第26-31页 |
| ·作为生存技术的祭山仪式 | 第26-28页 |
| ·村落的信仰空间 | 第26页 |
| ·村落世界的生存状况 | 第26-27页 |
| ·村落世界的价值标准与行为方式 | 第27-28页 |
| ·影响村落生活的重要力量 | 第28-31页 |
| ·仪式中的“民间权威” | 第28-29页 |
| ·仪式过程中结成的“排” | 第29页 |
| ·“小”家族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村落仪式的变迁:从国家在场到国家悬置 | 第31-37页 |
| ·国家在场:改革前祭山仪式的权力实践 | 第31-35页 |
| ·国家权力结构之下村落社会形态的变迁 | 第31-32页 |
| ·国家对村落仪式的征用 | 第32-35页 |
| ·从仪式的国家在场到国家悬置 | 第35-37页 |
| ·改革后村落祭山仪式的“重生”及调整 | 第35页 |
| ·从仪式过程中的村落社会独立看国家退场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仪式中的女性:从“男人的天下”到“女人半边天” | 第37-40页 |
| ·男人的世界 | 第37-38页 |
| ·男权至上 | 第37页 |
| ·男人的“独角戏”:只有男人参与的祭山仪式 | 第37-38页 |
| ·嬗变:女性在仪式中的出现 | 第38-40页 |
| ·从“男人的天下”到“女人半边天” | 第38-39页 |
| ·女性地位在村落生活中的提升 | 第39-4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